传承嘉庚精神照亮职教前路
文章字数:2308

■ 杨德广
“漫步厦门集美半岛,鳌园的石刻箴言与集美学村的红砖校舍相映成趣,让人不禁回望那位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侨领——陈嘉庚先生。近日阅读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宋丽丽副教授所著的《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深切感觉到这部著作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者的精神遗产提供了系统而深刻的视角。身为在教育领域钻研了将近六十载的研究者,我觉得这部著作丰富了陈嘉庚研究的系统性,还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实业与教育的交响 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
陈嘉庚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有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这样两个方面的驱动力量,在本书当中,对1920年集美水产科创办之时的具体情形进行了详细的还原:为了可吸引沿海地区家庭贫困的子弟前来入学,陈嘉庚提出了“学膳宿均免”这样一项政策,将教育公平理念与海权启蒙相互结合在一起,在当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一种开创性的举动。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他花费了大量资金从英国购置了“集美一号”实习船,又从法国引进了274吨的“集美二号”拖网渔轮,使得学生们可在真实的航船环境当中掌握罗盘技术以及对海洋的认知,这样一种“ 理实一体”的办学模式,相比当代所提出的“产教融合”理念整整早了将近百年的时间。
书稿有一个突出之处,在于对陈嘉庚的职业教育体系做了系统的梳理,从用于培养师资力量的师范院校,到希望能够服务海洋领域的水产航海学校,从着眼于振兴商业的商科学校,再到意在改良农业的农林学校,他搭建起了一个涉及民生各个领域的职业教育网络,其中1926年创办的集美农林学校颇为引人注目,该校借助“田间课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并且将其推广至闽南农村地区,这种“教育服务民生”的实践,正是当代乡村振兴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先驱典范。
诚毅校训的内核 职业教育的思想精髓
“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条校训乃是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书中说明,该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于课程设置方面,水产航海学校教授航海天文学,还借助“列强侵渔案例”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师资建设层面,他派送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这些学生归国后担任学校骨干,像留日归来的陈维风、黄文沣等人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呈现出“专业人办专业教育”的长远眼光,在学生培养环节,着重强调“操行重于学业”,借助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坚韧品格。这种把技能培养和人格塑造相融合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唯技能论”的限制,为当代“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历史范例。
书稿里有一个十分动人的细节,在1951年的时候,陈嘉庚努力促使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和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进行合并,当时他特意安排了留日归国的校友来担任教师,这一安排体现了他对专业能力的重视,同时也着重强调了爱国情怀,这种“专业素养加上家国情怀”的双重培养标准,恰好生动地预演了如今职业教育所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跨越百年的对话 职业教育的当代启示
在全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当前阶段,陈嘉庚的职业教育思想呈现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书中提炼的三大启示尤为珍贵:
其一,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的基石。陈嘉庚所推行的“学膳宿均免”政策,使得沿海地区家境贫寒的子弟以及侨乡的子女可有机会踏入学堂接受教育,这种蕴含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和当下职业教育进行扩招以及实施资助政策是紧密相连、前后承接的,在当下,全国范围内的中职学校都实行了全面免除学费的举措,高职扩招朝着农村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进行倾斜,并且构建起了囊括“中职—高职—本科”的贯通培养体系,这恰恰是对上述思想的延续以及发展。
其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从水产学校的“集美号”实习船,一直到商科学校的实习银行,再延伸至农林学校的田间实训,陈嘉庚始终把“做中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与全国当下推进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及“产业学院”建设十分契合,以上海的情况为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汽集团共同建设了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将真实的生产线引入作为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参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芯国际打造了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其课程内容直接与芯片制造岗位标准相对接,这正是对“理实一体”理念在当代的一种诠释和体现。
其三,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归宿。陈嘉庚兴办职业学校,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为社会好”的初衷:水产航海学校希望能够维护海洋权益,商科学校为商贸振兴贡献力量,农林学校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这种“教育紧跟需求前行”的智慧,对于现今全国职业教育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近些年来,全国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领域培育了数百万有技术技能的人才,仅在2024年就有超过80%的高职毕业生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力量。
这部作品凭借扎实的史料考证以及清晰的逻辑梳理,让我们读懂:陈嘉庚的伟大,不仅在于“倾资兴学”的壮举,更在于他为职业教育注入了“务实致用、家国同频”的精神基因。当我们目睹当年那些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众多杰出校友为社会作出贡献时,比如航海领域的毕业生推动了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进步,农林学科的毕业生推动了闽南地区经济作物的改良,商科校友在东南亚拓展了商贸网络并传播了中华文化,便知这份精神遗产正在绽放新的光芒。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历史照进现实,在职业教育迎来“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陈嘉庚以教育振兴实业、以实业反哺教育的智慧,终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系当代教育名家,曾任原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