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雅韵——南音
文章字数:609



南音,原称弦管,又称南管、南曲、南乐、郎君乐、锦曲、泉州南音等,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学界普遍认为,南音与唐宋时期宫廷或贵族宴会上演唱、弹奏的燕乐渊源较深。其不仅在闽南地区广泛流传,也随着侨胞的脚步出海传播,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2023年,以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圈粉无数。
南音最经典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手执拍板居中,琵琶、三弦演奏者居右,洞箫、二弦演奏者居左,与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一脉相承。南音的主要乐器琵琶,不是如今常见的竖抱直项琵琶,而是古画里的横抱曲项琵琶;三弦由秦汉时代的“鼗”衍变而成;拍板与敦煌壁画中伎乐图上的一样;二弦也保留了中国拉弦乐器始祖——魏晋奚琴的基本样式;洞箫则沿用唐代“尺八”遗制。
南音唱腔婉转缠绵,使用独特的“ 工乂谱”,音乐结构严谨,曲牌丰富,旋律古朴典雅、细腻悠长。过去,南音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1984年,泉州艺术学校开设南音专业,后泉州师范学院创办南音本科专业,建立南音学院,并设立了硕士点。从一个“乐种”到一个“音乐专业”,南音首开我国音乐教育之先河。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南音世界,共同守护着这份东方古典音乐的活态基因。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