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文章字数:556


2006年,由龙岩市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由南靖县和华安县申报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福建土楼中有46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方圆相倚,黄墙黛瓦,围合成家… … 行走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土楼,赫然映入眼帘。它们或圆或方,如同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其是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并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房屋。这样夯成的土墙铁钉都很难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
土楼建筑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卫和生产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识于一体。其营造工艺精巧,规划构筑考究,结构千姿百态,内部空间丰富有序,装饰工艺精湛高超,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布局,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一座土楼,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7道工序。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继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构筑技艺,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传统,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生动表现,更是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