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胡子”里的民族魂——纪念闽籍侨领刘家洙
文章字数:1992


■唐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海外华侨的爱国壮举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的抗战征程。其中,一位来自闽清的侨领刘家洙,以“抗日胡子”的坚毅形象,深入人心。他的故事,始于南洋诗巫的垦荒,更在国难当头之际,化作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赞歌。
刘家洙,字杏津,1878年出生于闽清县三溪乡的前山村(旧四都前山洋)一个贫苦农家。23岁时,他跟随黄乃裳远渡重洋,来到马来亚砂拉越的诗巫垦场。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农家子弟,凭借过人能力很快脱颖而出。
1904年黄乃裳回国后,刘家洙被推选为新福州垦场第二任港主,管理垦场全部事务。在经营垦场的同时,他创办“达尝堂”商号,逐渐建立起包括橡胶园、砖瓦厂在内的商业王国。1931年诗巫中华商会成立时,这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众望所归地当选为首任会长。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抗日救亡热情高涨。此时已年过半百的刘家洙,仍以满腔热血投身救国事业,经常与当地爱国人士共商抗日大计。1937年,在他的推动下,诗巫华侨成立了“诗巫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后简称“诗华筹赈会”),刘家洙被推举为主席,在当地掀起抗日热潮。
变卖家产 支援抗战
刘家洙不仅带头捐出全部积蓄,更毅然变卖名下多家商铺、橡胶园及住宅,将所得款项悉数寄回国内充作抗日军费。在他的感召下,其夫人也主动变卖全部金银首饰,所得资金专门用于为中国空军购置战机。
为了呼吁更多侨胞们参会捐款抗日,刘家洙亲自组织宣传队,分赴各个侨居地宣传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发动华侨抵制日货、捐款救国和回国服务。在他的领导下,诗巫华侨抵制日货、踊跃捐款。据不完全统计,诗华筹赈会共募得捐款70余万叨币(马来西亚当时的钱币),支援抗日,赈济难民。听闻祖国抗日官兵缺少寒衣,刘家洙又成立了诗巫华侨劝募寒衣委员会并任主席,1939至1940年间,又筹募寒衣代金21500元。
1938年,刘家洙作为诗巫的代表,参加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的代表大会,与各地的筹赈会领袖共同商讨抗日救国事宜。回来后,他将原来的诗巫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成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分会,以更大热情组织华侨抗敌救国。
侨校燃薪 义捐飞越南洋海
当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时,刘家洙深受感动,积极动员华侨为延安抗日根据地捐款。在刘家洙创办的侨校里,抗日救国的火种正在年轻一代华侨们的心中炽热燃烧着。
侨校的师生们踊跃发动了形式丰富的义卖活动,大家手捧着花篮,脖子上挂着募捐箱,手上举着“诗华筹赈会”的旗帜,纷纷走上诗巫的大街小巷,一边宣传着“胜利但求最快 捐款必须争先”的口号,一边热情地向路人兜售“爱国花”。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当时就读于刘家洙创办的诗巫光华中学,1939年初中毕业前夕,时任班长的吴孟超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将毕业聚餐经费全部捐献给前线抗日将士。
这一倡议立即获得全班同学响应。于是,一份以“诗巫光华初级中学19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历经波折成功送达延安。令人振奋的是,在毕业典礼当天,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一殊荣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回国!抗战!这样的想法在侨生心中萌发。
铁骨铮铮 蓄须明志守丹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沙捞越,次年6月23日,日军占领诗巫。日本侵略者在诗巫当地滥印日币,进行经济劫掠,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日本侵略者不仅逼迫诗巫人民缴纳粮食,强行征收“国防金”“人头税”等,还强行向华侨们索取各种财产,藏匿者辄被日军宪兵逮捕,加以鞭挞。侵略者还关闭了当地的学校,不许华侨华人们学中文,又开设所谓“公民学校”,只教日文,一切科学课程全部取消。
1942年8月14日,日寇以“努力筹赈救国,并宣传革命”的罪名,突然逮捕了“诗华筹赈会”27名重要会员,制造“廿七侨领入狱”事件。
一队日寇闯入刘家洙家中,他们知道刘家洙是当地最具声望的华侨领袖,就威逼利诱他担任同调会会长,为日寇筹款筹粮:“你若上任,我们用大轿抬你去;你不同意上任,我们的监狱等着你!”刘家洙让妻子为他准备了一套换洗衣服,镇定自若地走到了日寇面前说:“走,我去监狱。”然后他昂然而去。
在监狱中,日寇对刘家洙严刑拷问。为了摧折他的意志,日寇还将这位六旬老人关在六尺见方的狭小囚室,房间闷热,无席无被,地面又冷又硬,但刘家洙始终不曾屈服。
33天后,日寇迫于压力,将刘家洙释放,曾经精明干练的侨商领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下颚也长出了许多蓬乱的胡须。出狱后,他将狱中下颚长出的一撮胡子留下。家人多劝他剃掉,但他坚持继续保留它们,以作为一种沉痛的纪念,提醒后人不忘国恨家仇。后来,当地华侨将之称为“抗日胡子”。
1954年9月12日,刘家洙在诗巫黄师坡病逝,享年76岁。当地政府为其下半旗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