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半导体版图里的“中华基因”
文章字数:1819
美国时间2025年3月12日,全球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公司宣布任命陈立武(Lip-Bu Tan)为新任首席执行官,任命于3月18日正式生效。
陈立武是美籍马来西亚华裔,祖籍福建福清,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家族,在新加坡度过童年与少年时期,并在南洋大学完成本科教育。他的任命,标志着美国四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英伟达、AMD、博通)的CEO职位首次全部由华人担任,其中,博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福阳亦出自槟城,祖籍亦是福建。
“报人之子”与南洋家族的教育传承
陈立武出生于一个极具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庭。其父陈庆年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媒体人,曾任《南洋商报》主笔,其文风强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主张新闻事业应“为公众利益作不懈服务,对社会起到继续领导作用”。而母亲周玉顺则是南洋大学女生宿舍的舍监。
兄弟姐妹中,大哥陈立文是南洋大学首位罗德斯奖学金获得者,曾于牛津、剑桥攻读博士,三位姐姐也在生物、语言等领域卓有建树。这种浓厚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为陈立武日后跨界发展奠定了根基。
在求学与职业早期阶段,陈立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核工程,并进入核能企业担任工程主管。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发生后,他转向商界,赴旧金山大学取得MBA学位。1987年,他在旧金山创立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以科技投资为主轴,成为最早将风险资本引入亚洲科技领域的创投先锋。
陈立武与英特尔的渊源早在2022年便已开始。当时他短暂担任英特尔董事,参与制定“ IDM2.0”战略。然而,由于对时任CEO帕特·基辛格激进扩张政策持保留意见,最终选择辞任。两年后,英特尔在连年亏损与市值大跌的背景下,将CEO之位交予陈立武,足见董事会对其战略判断与行业影响力的信任。
此前在Cadence公司(楷登电子)担任CEO期间,陈立武成功带领公司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大幅提升盈利能力。他还主导华登国际投资新浪、中芯国际、兆易创新等一系列关键科技项目,并长期关注中美之间的科技互动与资本协同。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地缘政治紧张与AI芯片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陈立武的“复合型管理者”身份,被视为英特尔重整战略、重塑市场地位的重要人物。
“南洋芯力量”槟城半导体崛起中的华人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陈立武的上任时间节点,正值其出生地马来西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封装测试(OSAT)基地。尤其是槟城,自20世纪70年代起吸引英特尔、AMD、惠普等公司设厂,被誉为“东方硅谷”。目前槟城已聚集千余家电子企业,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2023年,槟城吸引外资达130亿美元,超过过去七年总和;2024年更举办了首届亚太半导体峰会,彰显其作为亚洲半导体枢纽的战略地位。
与此相呼应,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国家半导体战略(NSS)与“2030新工业大蓝图”,推动产业从后端封测走向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设计和晶圆制造环节。槟城推出“硅设计@5公里+”计划,目标在巴六拜一带构建完整IC设计生态,吸引本土与国际企业设点发展。
而马来西亚半导体故事的起点,源自1972年。那一年,芯片制造商英特尔选择在槟城建立其第一家海外生产工厂,成为第一家进入马来西亚的跨国半导体企业。尽管彼时当地居民对芯片几乎毫无概念,但槟城拥有一项天然优势:语言。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台湾地区的工程师到槟城传授技术时,发现当地华人能以闽南话直接沟通,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转移的门槛,使得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封测产线得以顺利落地马来西亚。
更重要的,是当地华人社会对教育的长期投入。槟城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大量由华人公会筹资设立的私立学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均优于国立学校,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才。重视教育、崇尚勤奋的社区文化,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产业协作方面,槟城的华人商会和同乡会在协调供需、引荐企业、撮合资源等方面也发挥了高效作用。例如,当跨国企业需要寻找本地供应商时,商会可迅速提供可靠名单;中小企业遇到技术升级瓶颈时,同乡会亦能积极牵线搭桥。
截至2024年,槟城已聚集30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拥有24座晶圆厂,形成从制造、封测到设计的完整生态体系。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也促成了槟城本土企业的崛起,不少早期工人已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部分更走上创业之路,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看,陈立武的成长与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映照出槟城华人群体在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他走上英特尔最高管理岗位之际,这段深植于南洋的“华人芯力量”,也再次被世界所看见。
陈立武是美籍马来西亚华裔,祖籍福建福清,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人家族,在新加坡度过童年与少年时期,并在南洋大学完成本科教育。他的任命,标志着美国四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英伟达、AMD、博通)的CEO职位首次全部由华人担任,其中,博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福阳亦出自槟城,祖籍亦是福建。
“报人之子”与南洋家族的教育传承
陈立武出生于一个极具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庭。其父陈庆年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媒体人,曾任《南洋商报》主笔,其文风强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主张新闻事业应“为公众利益作不懈服务,对社会起到继续领导作用”。而母亲周玉顺则是南洋大学女生宿舍的舍监。
兄弟姐妹中,大哥陈立文是南洋大学首位罗德斯奖学金获得者,曾于牛津、剑桥攻读博士,三位姐姐也在生物、语言等领域卓有建树。这种浓厚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为陈立武日后跨界发展奠定了根基。
在求学与职业早期阶段,陈立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核工程,并进入核能企业担任工程主管。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发生后,他转向商界,赴旧金山大学取得MBA学位。1987年,他在旧金山创立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以科技投资为主轴,成为最早将风险资本引入亚洲科技领域的创投先锋。
陈立武与英特尔的渊源早在2022年便已开始。当时他短暂担任英特尔董事,参与制定“ IDM2.0”战略。然而,由于对时任CEO帕特·基辛格激进扩张政策持保留意见,最终选择辞任。两年后,英特尔在连年亏损与市值大跌的背景下,将CEO之位交予陈立武,足见董事会对其战略判断与行业影响力的信任。
此前在Cadence公司(楷登电子)担任CEO期间,陈立武成功带领公司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大幅提升盈利能力。他还主导华登国际投资新浪、中芯国际、兆易创新等一系列关键科技项目,并长期关注中美之间的科技互动与资本协同。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地缘政治紧张与AI芯片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陈立武的“复合型管理者”身份,被视为英特尔重整战略、重塑市场地位的重要人物。
“南洋芯力量”槟城半导体崛起中的华人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陈立武的上任时间节点,正值其出生地马来西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封装测试(OSAT)基地。尤其是槟城,自20世纪70年代起吸引英特尔、AMD、惠普等公司设厂,被誉为“东方硅谷”。目前槟城已聚集千余家电子企业,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2023年,槟城吸引外资达130亿美元,超过过去七年总和;2024年更举办了首届亚太半导体峰会,彰显其作为亚洲半导体枢纽的战略地位。
与此相呼应,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国家半导体战略(NSS)与“2030新工业大蓝图”,推动产业从后端封测走向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设计和晶圆制造环节。槟城推出“硅设计@5公里+”计划,目标在巴六拜一带构建完整IC设计生态,吸引本土与国际企业设点发展。
而马来西亚半导体故事的起点,源自1972年。那一年,芯片制造商英特尔选择在槟城建立其第一家海外生产工厂,成为第一家进入马来西亚的跨国半导体企业。尽管彼时当地居民对芯片几乎毫无概念,但槟城拥有一项天然优势:语言。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台湾地区的工程师到槟城传授技术时,发现当地华人能以闽南话直接沟通,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转移的门槛,使得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封测产线得以顺利落地马来西亚。
更重要的,是当地华人社会对教育的长期投入。槟城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大量由华人公会筹资设立的私立学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均优于国立学校,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才。重视教育、崇尚勤奋的社区文化,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产业协作方面,槟城的华人商会和同乡会在协调供需、引荐企业、撮合资源等方面也发挥了高效作用。例如,当跨国企业需要寻找本地供应商时,商会可迅速提供可靠名单;中小企业遇到技术升级瓶颈时,同乡会亦能积极牵线搭桥。
截至2024年,槟城已聚集300余家半导体相关企业,拥有24座晶圆厂,形成从制造、封测到设计的完整生态体系。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也促成了槟城本土企业的崛起,不少早期工人已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部分更走上创业之路,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看,陈立武的成长与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映照出槟城华人群体在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他走上英特尔最高管理岗位之际,这段深植于南洋的“华人芯力量”,也再次被世界所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