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洋面孔中国心爱国华侨曾孙来厦寻根
文章字数:1633
  近日,厦门市海沧区东屿享德堂,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柯氏家庙迎来了两个“洋面孔”——著名爱国侨领柯全寿的曾孙EmileKwa及其女友Emmi从荷兰前来寻根谒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跨越8000多公里的家族溯源,不仅连接起散落世界的血脉亲情,还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柯全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支援中国抗日救亡活动,组建华侨救护队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这些珍贵记忆在其子孙后代的寻根脚步中重新焕发生机。
   医者仁心 创办养生院救治穷人
  据海沧区东屿柯氏宗亲会会长柯志超介绍,1893年1月4日,柯全寿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沙拉迪加一个华侨世家,其祖上从福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南下爪哇岛谋生。据考证,柯全寿已是来印尼的第四代。
  柯家坚持让子女从小学习华文,所以柯全寿幼入中文私塾,后转马来文小学和英文小学,毕业后考入三宝垄荷语高级中学。1913年,柯全寿赴荷兰阿姆斯特丹攻读医学,1920年毕业。
  据介绍,当时,大部分印尼民众与华侨生活艰难,许多民众有病难医。柯全寿毅然辞去收入颇丰的公立医院的工作,与爱国侨贤洪渊源、杨恒鉴一起筹建养生院。1924年12月28日,养生院在雅加达创立,柯全寿担任院长;1925年3月11日,增设门诊所。养生院实行义诊,创办第一年就诊治了2000多名病人。
  1931年10月1日,在中华会馆支持下,柯全寿、洪渊源等人决定扩建医院。福建永定籍爱国侨领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慷慨赞助,柯全寿、洪渊源购置了芒加勿刹大街137号一块地皮,建成第一座门诊大楼,使养生院成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医院。
   心系祖国 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卢志明介绍,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南亚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柯全寿很快成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抗日骨干。他先后组织四批医疗队,每批十多人,驰赴祖国抗日前线救死扶伤,受到中国红十字会和前线抗日官兵的高度称赞。
  柯全寿还和洪渊源、司徒赞等侨领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募捐,从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他们共募捐了5000多万港元,连同各类物资,陆续寄给中国红十字会和“保卫中国同盟”,再转发给中国各地的抗战军民。
  1942年3月5日,雅加达沦陷。由于柯全寿在印尼华侨中拥有极高威望,日军占领雅加达后,立即将柯全寿关进西冷华侨集中营,半年后又将他转移到万隆郊外的芝马圩国际集中营。柯全寿饱受折磨,但拒不投降。
  柯全寿不改大医本色,坚持为难友治病。直至日本投降,柯全寿才走出黑牢。1948年3月10日,连续工作48小时的柯全寿极度劳累,在养生院查房时昏倒在地,3月14日病逝。
  柯全寿出殡那天,雅加达万人空巷。印尼民众在养生院设立柯全寿半身铜像,铜像下用中文和印尼文两种文字刻着:“他把一生献给病人,特别是一贫如洗的病人,并且引导和带动同仁们投入这个服务事业。”
  寻根谒祖 浓浓故乡情代代相传
  岁月匆匆,柯全寿已作古77年,但他的故事被后人代代相传。
  2015年7月6日,在北京的柯全寿儿子柯以恕辗转联系到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侨联原主席(现荣誉主席)、印尼归侨陈有理,请陈有理协助柯以恕在荷兰的侄儿柯崇麟到福建寻根。
  陈有理发现,相关网站介绍的柯全寿祖籍地为福清一事存疑。与柯以恕沟通后,陈有理了解到,当年柯全寿夫人李梅带部分孩子回国,填表时,按印尼亲朋好友所言,填写柯全寿祖籍地为福清。“当时柯以恕传来家族名单,用荷兰文、印尼文拼音音译后全是闽南语,我断定其祖籍村应该在闽南。”陈有理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确定柯全寿祖籍地为海沧东屿。
  2017年7月,柯全寿孙子、荷兰籍华裔柯崇麟带着夫人,在陈有理寻根团队和海沧区侨联相关领导带领下,顺利寻根海沧东屿。
  如今前来寻根的EmileKwa正是柯崇麟的儿子。金发碧眼的Em ileKwa完全是一副“洋面孔”,但他有一颗中国心。柯志超说:“我们这里许多长辈仍记得他们家的故事。论辈分,我是EmileKwa的族叔。”EmileKwa很高兴,他表示,虽然他们的姓名已是外国名,但仍在姓氏中保留了“柯”的元素。
  EmileKwa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他从未见过曾祖父,但一直听家人讲述曾祖父的故事。“这趟中国之行,我找到了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觉得很有意义。”他说。 (林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