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镌刻八百年时光的古戏曲活化石
文章字数:347
    王柏峰 摄

    扫一扫    看更多

  2006年,梨园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地方剧种,广泛传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其音乐保留南戏以鼓、箫、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用泉州音演唱,一字多腔,至今仍沿用霓裳羽衣曲等古曲牌名。
  梨园戏所用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为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需要举行“献棚”仪式,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不同,棚的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