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振成楼的家训长廊
文章字数:2077

福建土楼分布广泛,尤以闽西南一带的土楼整体发展脉络最为清晰,技术最为成熟,最具人文风情。
2008年7月,地处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六群四楼”共46座“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是客家人建造的民居。历史上,着眼于大家庭、小社会的和谐共处,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为众多的土楼植入了客家家训文化的元素,营造了福建土楼独特、浓厚的家训文化氛围。
龙岩市永定区参与申报并入选的洪坑土楼群七幢土楼中的振成楼建于民国初年,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结构独特,蕴含有丰富的客家家训文化。
振成楼的建造者深知家训的重要,特地在振成楼精心营造了居家浓厚的家训教育的氛围。据振成楼现楼主林日耕介绍,其伯父林逊之(林鸿超)在振成楼建设的过程中及建成之后,于全楼精心撰写、镌刻的楹联、匾额就有20多处,这些楹联主要是提倡修身正德、和睦团结、勤俭持家的主题内容。另外,还于全楼巧妙布置了十余处的名人题字,这些名人题字也为族人树立了道德标杆、进取的标杆,起到极好地激励族人见贤思齐、奋起直追的作用。
振成楼对众多楹联、匾额、名人题字的布局有讲究,主要在自正大门(人门)至观音厅长达58米且纵贯全楼南北的中轴线上。
正大门的门联: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上联、下联首字分别嵌入楼名的“振”字、“成”字。全联的意思是,“国”与“家”无纲纪不立,遵规守矩才能德才兼备。振成楼大门楹联反映了对儒家思想尊崇的价值追求,凸显了全楼的价值主题和强调遵规守矩的治理理念。
进入楼内,过了人门的门厅,以及外环、内环间的天井,迎面是内环的南门。门上书有一副显目的楹联: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该楹联是明朝中后期名宦海瑞的名言。全联表达了立志报国,遵循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
跨过内环门厅的门槛,驻足天井中央,仰望一片天,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天井中的两个花圃让人俨然置身园林之中。当然,最为吸引眼球的还是同样位于中轴线上,紧挨天井的主厅。主厅的方形同振成楼外环、内环的圆,直观表达了立规矩、严家训的寓意(方圆寓意规矩)。主厅也是楼主人淋漓尽致发挥客家家训的公共活动空间。
主厅4根挺拔的大石柱最为抢眼,楼主人于石柱面向天井的位置巧妙布置了阴刻楹联。其中,中间石柱的柱联:
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全联阐述了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大爱传统,以及中华民族勤俭美德,对提振家声、成就事业重要性的道理。
分布两边的石柱柱联:
能不为忧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该联完整表达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崇尚清正廉洁的为官理念。
当然,四根石柱楹联内贯的价值内涵共同构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齐家、治国同构的整体价值理念。四根石柱不仅象征性地支撑起了整个主厅,也鼎立起了整座土楼的客家家训文化,树立起了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恰是在这一价值引领下,楼主人酣畅淋漓地在主厅内,布置了清代著名经学家惠士奇等社会名流的题字、赠联等,营造了振成楼最为引人注目的家训空间。
主厅北向有两扇小门连通外环的观音厅,该厅也是振成楼中轴线上的设施。楼主人再次于观音厅靠近天井的位置,布置了一极具分量的柱联,强调了要努力奋斗和使命担当的价值要求。该联如下: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该联明显地化用了明末思想家顾宪成的著名联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嵌入“ 振”字、“成”字创作而成。“振”字、“成”字置于联首,形式上呼应了振成楼人门的楹联。而且上联“少时壮时老年时”的表述代表了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妙不可言,耐人寻味。该联字字珠玑,提倡振奋精神,从少年到老年,每时每刻都要为远大的志向奋发努力;强调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事,必须毕生振作努力,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周围的、天下的事。
从振成楼人门到观音厅是纵贯振成楼南北的中轴线,也是全楼客家家训集中布置、展示的长廊,俨然是中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家训风景线。沿着振成楼的58米中轴线,缓缓踱步,无论是平视,还是仰视,视线都要和琳琅满目的楹联、匾额、题字相遇,仿佛是在与先哲、先辈对话,一路感受到客家家训的温暖,感受到土楼客家人拳拳的教诲之心。正如林日耕所言,“我们土楼的小孩子从小就受到很大的熏陶,你看,我们客家人传统的家规家教,刻在门扇里、大门上,镌刻在大厅墙上。所有的家教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教育我们要崇文重教,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有钱了不要浪费,当官了也不能贪污受贿。我们从小把楹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永远牢记祖训”。这样的客家家训能很好地融洽族人的关系、家庭成员的关系,还能时刻激励楼内子弟向上向善,心怀家国,建功立业,服务社会,担当作为,也因此振成楼百年来人才辈出,他们分布于大陆、港澳台及欧美各地,或政声突出,或创业有成,或学术造诣深厚。
振成楼连同振成楼的家训长廊,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振成楼可感可及的客家家训同中华家训一脉相承,不仅连接历史,还连通未来,是我们面向未来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
(俞如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