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传承下的神秘舞姿

字数:564 2025年06月13日
    同心邵武供图

    扫一扫    看更多

  2008年,傩舞(邵武傩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武傩舞始于宋代,作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
  据传,为祈求神灵庇佑、驱邪逐疫,人们头戴夸张的面具,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模仿各种神灵、野兽的动作,跳起神秘的舞蹈,傩舞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舞在邵武不断传承和发展,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神话传说以及社会生活等元素,逐步形成了“跳番生、跳八蛮、跳弥勒”等形式,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或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邵武的各个村落都会举办盛大的傩舞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傩舞的面具制作堪称一绝,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面具多以樟木、柳木等优质木材为原料,经过选材、雕刻、彩绘等多道精细工序制成。面具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威严庄重的神灵面具,眉间尽显神圣肃穆,让人望而生畏,代表着正义与力量;也有憨态可掬的动物面具,造型奇特有趣,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邵武傩舞的表演形式同样精彩绝伦,形式丰富多变。表演时,舞者们手持竹节、木鱼等各类道具,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迈着刚劲有力的步伐,做出各种夸张而富有节奏感的动作。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肢体语言和细腻灵动的姿态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