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卧薪尝胆,誓雪国耻:藏在海外普通华侨批信中的家国情
文章字数:1460
    ▲印度尼西亚华侨林助成给安溪母亲的侨批,信中写道“为谋民族之生存保全领土之完整,决不惜任何牺牲与日抗战到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翻开一封封穿越烽火、跨海而来的侨批,那些泛黄纸页间跃动的人间烟火与家国情怀,仿佛将我们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抗战之决心力透纸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甚至更早,海外闽籍侨胞已急切关注国内战况,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谴责揭露日军侵略行径,同仇敌忾,坚决抵制日军侵略,侨批中记录了他们的坚定信念。
  在一封1937年8月由菲律宾华侨黄基礼寄给国内妻子的侨批中,提及中日开战,叫其妻不要留在厦门,要到山区避难。而在该侨批封的背面,印有“怕做亡国奴,勿买日本货”的口号。
  另一封菲律宾华侨施安顿写给晋江许龙库的侨批中,批封背面印有“抵制仇货,坚持到底,卧薪尝胆,誓雪国耻”。整个抗战时期,“ 欲救国亡、抵制仇货、万众一心、坚持到底”“奉劝诸君要记得,东洋货色买不得,如果买了东洋货,便是洋奴卖国贼”“牢记国仇,不用日货”等字样的抗战宣传印戳比比皆是。这些由侨批信局精心设计的口号,既承载了经营者与华侨的抗战热忱,更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特殊载体。
  除了印在信封上的口号,当时的信局还在信笺中直接印上各种抗战宣传图案,做成定制信笺,以供华侨使用。
  1937年,一封由菲律宾华侨许书漂寄给晋江叔父许经悦的侨批,使用的就是信局提供的定制信笺,信笺上印有十九路军蔡廷锴军长头像,近像两边印有“救国”“英雄”四个大字。那时,蔡廷锴将军坚决抗日的事迹传到海外,深得华侨的赞赏和崇敬,用蔡廷锴将军头像制作的信笺也被称为“救国英雄笺”。
  此外,还有版首印有“抗日笺”三个字,左侧上方用漫画印制讽刺侵略者图案的“抗日笺”;临摹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个苍雄大字的“还我河山笺”;为鼓励认购航空救国债券专门印制的,画有战斗机样式的“航空救国笺”……这些特殊的信笺,将抗争精神巧妙融入日常家书,让抗战宣传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家国情怀融于尺素
  翻开侨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思乡之情,更是一个个普通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缩影。
  1937年7月28日,印度尼西亚华侨林助成在侨批中激愤写下:“兹自中日芦沟桥事件纠纷迄今月余,事情扩大各处发生战争,中日大战恐难避免。因日本自维新以来侵略我国非十次二十次,其数实难计……因忍无可忍,为谋民族之生存保全领土之完整,决不惜任何牺牲与日抗战到底”。从控诉暴行到誓言抗争,这封家书道尽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1939年4月3日,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给妻子王申妃的一封侨批,信中提及当地海关异常繁杂,处处刁难,诉说着旅居海外的艰难不易,但当谈及募捐抗战经费时,则悉心宽慰妻子“多出一点亦无问题,可免介意”。他生怕妻子担心,叮嘱道“因现在当在抗战中,凡是中国国民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乃当然职责”。简朴文字间,家国情怀与夫妻温情浑然一体,诉说着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的深刻联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传承。
  80多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尽,这些侨批却成为永不褪色的世界记忆。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华侨个体的家书,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集体呐喊;不仅是私人信笺上的家国故事,更是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见证。当我们重读这些穿越战火的文字,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人类对和平的永恒追求。
  这些用侨批编织的抗战记忆,属于写信的华侨、收信的亲人,更属于整个世界。它们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热血、力量的共同抗争与守护。
  (刘扬宇/文泉州市档案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