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做“不请自来”的工作
文章字数:698
  在福建做侨务工作的报道,有时故事会自己找上门来。
  6月初,印尼华裔林振鹏跨越三千公里,独自回到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鸿渐村崎巷社。没有锣鼓喧天,没有“ 长枪短炮”,只有一位“回来找家”的72岁老年人,挂着相机、拎着旧照,踏上那条石板路。阳光炙烤下,他的衬衫湿透了,但镜头始终没放下。
  “ 只要还能祭拜祖先,我们就永远不会变成‘老外’。”他说这话时,香烟袅袅,他跪在祖堂前,泪水夺眶而出。三十年前,他第一次回来时,不会讲一句中文,如今他夹杂着闽南语和印尼语,一眼认出堂弟林国能。“这就是我爸爸!”他指着老照片里那个小孩说。那一刻,时间静止——两张童年照,一黄一白,并排放在桌上,定格了同一帧血脉的记忆。
  林振鹏说:“我下周可能就又来了。”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回来”。我们常说“联谊交友”有“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而在福建,注定还有第三种形式——“不请自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约2000万人。他们大多数与我们素未谋面,却始终心怀一个方向:故乡。对他们来说,“福建”不是一个遥远的地理概念,而是骨子里挥不去的牵挂。他们也许说着不同的语言、拿着不同的护照,但那份归属感无需定义。
  我们意识到,有时候侨胞所需要的“ 服务”,不在前台、不在流程,而是在一处宗祠、一通电话、一张祖先的照片中静静展开。它没有标准动作,却能触发情感的共鸣。这种“不请自来”,既反映了我们福建自古以来积淀的“侨文化”底气,也体现了当前民间交流交往的热络氛围。
  但是,这种“不请自来”的工作不好做。在这些“回来”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默默忙碌的身影。正是那些愿意多问一句、多查一页、多访一地的人——让这条回家的路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希望。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