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锣大鼓唱大戏 大嗓子唱高腔
文章字数:463
    (同心永安供图)

    扫一扫看更多

  2006年,永安大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
  相传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等,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
  大腔戏的声腔字多腔少,粗犷高亢,朴素平直。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结合,演出中后台不断帮腔,保留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
  大腔戏的脚色行当分“四门九行头”,“四门”为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此外还有老旦和贴旦。如今,戏班常由23人组成,伴奏乐器为锣、鼓、钹、唢呐和板等。
  演出时舞台上仅陈设一桌二椅,演员戏服较为简单,或干脆不穿戏服,只用红、黑、白三色化妆,而后挂上别具一格的“须套”,走到桌前表演。司鼓坐在椅上打鼓,并自始至终不停地干唱,与演员配戏。(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