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手记
当“我又回来了”不再难说出口
文章字数:688
  这一代人回家的方式,与他们的祖辈截然不同。
  祖辈“下南洋”时,离乡是一件重得掉泪的事。归程遥遥无期,想念家,只能靠一封封侨批寄情。那是一种慢的联结,漂洋过海,几经辗转,许多话还没递到,人已老去。
  而现在,这些来自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坐上直航航班,四小时抵达厦门。入境无需签证,手机导航能定位祠堂旧址,扫码就能查阅数字族谱,回家的路不再艰难。
  他们自发组团,在当地侨务工作者和侨史研究者的帮助下,努力铺开了一条回家的路。他们之中,有人在故乡有26个舅舅,有人为爷爷找到祖籍地,有人替母亲回到宗祠祭拜祖先… …
  这趟旅程中,我多次听到他们提及“确认”这个词。他们走访宗祠、参观侨史馆、祭拜祖先、翻阅族谱,不是为了完成一次感动,而是为了将模糊的“来处”变得清晰而可知。对他们而言,真正的归属感不仅是一句“我来自福建”,而是当他们走进祠堂,听一声“仔呀”。除了被他们的热情感染,我还看见了他们的决心——他们不只是“回来”,更要“常来”。他们计划成立“马来西亚银同文化促进会”,组建寻根服务网络,推进家谱共享、宗亲对接、资料归档……在采访中,两地乡亲围坐一堂,兴高采烈,眼中闪着光。这代人的寻根,有情感的召唤,也有现实的可能。他们成长于一个网络连接世界、数字改变生活的时代。航线更通达、政策更友好、平台更开放,使“认祖归宗”不再是一个人的探索,而成为一条现实可行的社会路径。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传统侨务工作与新时代之间的连接点。如果未来有更多易用、可信的数字工具支撑,这条回家的路必将走得更顺畅,也更长久。
  三天的行程,十余个走访点。他们登上返程航班时,手里多了一份确凿的来处,心里多了一条回家的路。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