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清达:崇尚艺道笔写心 关注民生画传情
文章字数:1520

    ◀《 精正大医》左边

    ◀《 精正大医》右边

    ◀《 家计不忘子读书》

  李清达,194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现为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理事、莆田市民盟书画院院长、仙游李耕画院院长。国画《钟馗逗妹》获全国“中华怀”国画大展优秀奖,《岁月如歌》获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优秀奖,《少小离家老大回》获全国“明星怀”国画大展铜奖,《一回相见一回情》获全国第二届老年书画展金奖,《生命》《故地重游》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2021年5月—2022年1月,李清达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创作一幅表现华夏中医药发展进程的大型中国画作品《精正大医图》,是国内唯一的大型歌颂中华医药的美术长卷作品。他把历代中华大医用超时空的形式组成一个历史长廊,作品分为左右两幅,中间用西魏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题跋隔开,用肖像画形式刻画了79位中华大医的形貌举止,阐释了医生与病人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倡导的“医者仁心”传统美德。
  《精正大医图》按照编年史形式,从远古的伏羲、黄帝、神农,汉代的华佗、张仲景,到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以及民国时期名医“萧、孔、汪、施”等,他们或高低错落,或一前一后,既有三人一组,也有五人一簇,又互为联系。全画浑然一体,左右连贯,人虽多而不繁,景虽简而不空,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了大医们令人记忆犹新的历史一瞬。
  李清达一直主张“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为艺术而艺术,应保持人性自由和人格独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用真情实感作画,为人民而艺术”。
  国画作品《回家过年》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典范。画卷以磅礴而细腻的笔触,铺陈出一幅震撼人心的春运图景。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独特的生命印记,怀抱婴儿的妇人将孩子紧紧裹在褪色的碎花棉被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孩子筑起抵御寒风的屏障;摩托车后座绑着的蛇皮袋鼓鼓囊囊,满载着一年的收成与对家人的思念;还有一辆摩托载着一只狗,蓬松的狗毛在风中凌乱,吐着的舌头与骑手们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形成奇妙呼应,以动物的鲜活气息增添了人间烟火的温度。整幅作品既展现了返乡队伍的宏大叙事,又通过这些充满生活褶皱的细节,将农民工群体坚韧、质朴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清达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过去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眷恋,也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源泉。他以自己手中的画笔抒写他对农村的关注和热爱、对农民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尽情泼墨挥毫;抒写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心,对农民工艰苦生活的关注,对家贫子女勤奋求学的关怀,并将感情浓缩在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趣的不朽画卷里,让观众从具体的情节、生动的形象、逼真的场景中领悟到艺术家画外之音。
  李清达从小时就表现出很高的绘画天赋,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受到李霞高徒李璧启蒙并师从其学习绘画艺术后,后又拜李耕高徒陈毓和为师。名家的指导加上勤奋练习,李清达练就了深厚的的人物画基础。李清达在艺术成长过程中,既汲取古人之长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又注意观察生活,从现实人物的不同特征,酝酿组合具有典型性的形象。在技法上,他把素描和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相融合,成功地完成了李耕画派中细笔古典人物向现代写意人物画的转型。
  谈及创作心得,李清达表示,绘画是生活的镜子,更是心灵的回响。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的泥土之中。街边小贩的吆喝声、田间老农的汗滴、巷口孩童的嬉笑,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是他灵感的源泉。他常常漫步在乡间小道,观察农人们劳作时的姿态——弯曲的脊梁如何扛起生活的重担,粗糙的手掌怎样编织丰收的希望;也会驻足于城市角落,留意打工者们清晨奔赴工地的身影,记录他们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在他眼中,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陈书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