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盈夏
文章字数:1203
五月的福建,山岚氤氲,万物蓬勃。当枇杷褪去金黄,荔枝染上胭脂,芭蕉叶在风中翻卷出翡翠色的涟漪,我们迎来了“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每年5月20日至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便是小满时节。
当北方的小麦正扬起雪白穗花,八闽大地的物候却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铺展:武夷山麓的茶树披着晨露吐露新芽,霞浦滩涂的紫菜架在潮汐中若隐若现,泉州古厝的龙眼树已缀满青玉般的果实。小满的诗情,在闽山闽水间化作一曲“半开未满”的田园牧歌。
小满之名,在福建的田间地头悄悄盈溢。南平光泽县的稻田里,小麦正在经历灌浆的黄金期,农人弯腰查看麦穗的饱满度,口中念着“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的农谚;莆田的荔枝林间,幼果已褪去青涩,在晨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此时节的天气最是微妙——既无立夏的乍暖还寒,也无夏至的酷暑难当,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小满的三候物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候“苦菜秀”,此时节麦子青黄不接,苦菜却生长繁茂,闽东人家的餐桌上,主妇们总会采购苦菜烹制“苦菜小肠汤”,清苦中带着回甘,恰似人生况味;二候“靡草死”,此时节阳光逐渐强烈,一些春生喜阴的草类开始枯死,说明各地开始正式步入夏天。三候“麦秋至”,此时节的麦子开始成熟,虽是夏季,对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故为“麦秋至”。
小满时节的福建餐桌,总少不了“吃”的讲究。福州人爱用苦瓜酿肉,将夏日的苦涩化作舌尖的甘甜;泉州人喜食乌梅炖猪脚,酸甜滋味唤醒夏日的味蕾;漳州人则钟爱薏仁赤豆汤,用祛湿的智慧应对潮湿的南风天。这些时令美食,既是对自然的顺应,也是对身体的调养——苦味降火,酸味生津,祛湿食材健脾,恰是“春夏养阳”的生动实践。
小满时节的闽乡,处处可见“留白”的智慧。在福州茉莉花田,花农们特意留下三成花苞不采,让香气在枝头酝酿成蜜。他们说:“花半开时香最浓,茶半酣时韵最足。”泰宁丹霞地貌的梯田里,农户们用竹筒引山泉灌溉,水流在田埂间蜿蜒成“ 之”字。他们解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之’字渠看似曲折,实则通达。”正如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既遮风挡雨,又留出仰望星空的缝隙。最动人的当属南靖土楼的“圆缺哲学”。土楼虽圆,却总在屋顶留一方天井。小满雨季,雨水从天井倾泻而下,在青石板上敲出《雨打芭蕉》的韵律。客家阿婆指着天井说:“你看这雨,圆中有缺,缺中见圆,恰似人生。”
这种“小得盈满”的东方智慧,在闽地早已化作山海间的处世哲学。渔人收网时总留三分余地,任幼鱼随潮归海;茶农制茶时不过度焙火,存一分青涩待岁月转圜;商贾往来间恪守“七分经营,三分天意”的古训,恰似武夷岩茶的“岩韵”——需得几分“缺陷美”,方成天地至味。
站在武夷山远眺,但见云雾缭绕的茶山与层层叠叠的梯田相映成趣,采茶女的歌声与布谷鸟的啼鸣交织成曲。当夏夜的晚风拂过闽江两岸,愿我们都能在这“小得盈满”的时节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满人生。 (韩惠彬)
当北方的小麦正扬起雪白穗花,八闽大地的物候却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铺展:武夷山麓的茶树披着晨露吐露新芽,霞浦滩涂的紫菜架在潮汐中若隐若现,泉州古厝的龙眼树已缀满青玉般的果实。小满的诗情,在闽山闽水间化作一曲“半开未满”的田园牧歌。
小满之名,在福建的田间地头悄悄盈溢。南平光泽县的稻田里,小麦正在经历灌浆的黄金期,农人弯腰查看麦穗的饱满度,口中念着“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的农谚;莆田的荔枝林间,幼果已褪去青涩,在晨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此时节的天气最是微妙——既无立夏的乍暖还寒,也无夏至的酷暑难当,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小满的三候物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候“苦菜秀”,此时节麦子青黄不接,苦菜却生长繁茂,闽东人家的餐桌上,主妇们总会采购苦菜烹制“苦菜小肠汤”,清苦中带着回甘,恰似人生况味;二候“靡草死”,此时节阳光逐渐强烈,一些春生喜阴的草类开始枯死,说明各地开始正式步入夏天。三候“麦秋至”,此时节的麦子开始成熟,虽是夏季,对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故为“麦秋至”。
小满时节的福建餐桌,总少不了“吃”的讲究。福州人爱用苦瓜酿肉,将夏日的苦涩化作舌尖的甘甜;泉州人喜食乌梅炖猪脚,酸甜滋味唤醒夏日的味蕾;漳州人则钟爱薏仁赤豆汤,用祛湿的智慧应对潮湿的南风天。这些时令美食,既是对自然的顺应,也是对身体的调养——苦味降火,酸味生津,祛湿食材健脾,恰是“春夏养阳”的生动实践。
小满时节的闽乡,处处可见“留白”的智慧。在福州茉莉花田,花农们特意留下三成花苞不采,让香气在枝头酝酿成蜜。他们说:“花半开时香最浓,茶半酣时韵最足。”泰宁丹霞地貌的梯田里,农户们用竹筒引山泉灌溉,水流在田埂间蜿蜒成“ 之”字。他们解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之’字渠看似曲折,实则通达。”正如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既遮风挡雨,又留出仰望星空的缝隙。最动人的当属南靖土楼的“圆缺哲学”。土楼虽圆,却总在屋顶留一方天井。小满雨季,雨水从天井倾泻而下,在青石板上敲出《雨打芭蕉》的韵律。客家阿婆指着天井说:“你看这雨,圆中有缺,缺中见圆,恰似人生。”
这种“小得盈满”的东方智慧,在闽地早已化作山海间的处世哲学。渔人收网时总留三分余地,任幼鱼随潮归海;茶农制茶时不过度焙火,存一分青涩待岁月转圜;商贾往来间恪守“七分经营,三分天意”的古训,恰似武夷岩茶的“岩韵”——需得几分“缺陷美”,方成天地至味。
站在武夷山远眺,但见云雾缭绕的茶山与层层叠叠的梯田相映成趣,采茶女的歌声与布谷鸟的啼鸣交织成曲。当夏夜的晚风拂过闽江两岸,愿我们都能在这“小得盈满”的时节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满人生。 (韩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