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闽都文化与闽都状元
文章字数:1475
  福州,八闽首府,左海名城,“七郡辐辏,闽越一都会也”,史称闽都。闽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文化外延可以概括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和闽东地区使用福州方言的族群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在闽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干,融会了大量的海洋文化,具有雅正、包容、开先、尚义、开放等特征,继而形成了“包容并举,兼收并蓄”的人文内涵和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精神。其产生、形成、发展上自秦汉下至近代,在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激发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闽都文化涵盖了政治、经贸、教育、文学、艺术、建筑、宗教、民俗等领域。其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则是儒学。唐宋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州迎来了社会繁荣、人才辈出的新时期。才学兼优的学者型官吏不断被派到福州主政,如元绛、蔡襄、程师孟、曾巩、辛弃疾、赵汝愚、梁克家等,使得福州文教发展达到了鼎盛。以进士论,有宋一代福建中选人数约占全国1/4,此中又以福州最多,其进士人数高居全国第一。因此,《宋史》称闽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朱熹也说:“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
  自隋唐以来,福州府历有许将、陈诚之、萧国梁、郑侨、黄定、郑性之、黄朴、马铎、李骐、龚用卿、陈谨、翁正春、林鸿年、王仁堪等26位文状元和超过3000位进士(另有其他不同统计数据),数量均居全国前三,并出现了“一县七里三状元”“一榜三鼎甲”等中国古代科举记录,文风昌盛,震烁华夏。包括闽都状元文化在内的科举成就,是福州历史文脉的核心载体之一,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以及“海滨邹鲁”的美誉。
  同时,福州历代状元也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与印证着闽都文化的内涵精髓。如闽都第一状元许将,能文能武,政声斐然;南宋状元黄定在任温州、潮州时,为政清廉,兴利除弊,离任时,百姓以“万民伞”相赠;最后一位状元王仁堪,在镇江平教案、赈灾民、兴教育、截漕米,任满考绩时,为江苏政绩第一,至今镇江仍有“王仁堪纪念馆”,这些状元史迹都充分显示了闽都文化的务实求真、为民造福的核心理念。南宋第一位状元陈诚之数忤秦桧,明代状元陈谨曾弹劾严嵩十恶不赦,龚用卿亦见忤于严嵩、严世藩父子,翁正春则毅然上疏揭发魏忠贤,彰显了闽都状元的忠直不阿。还有南宋状元郑性之推动朱子理学、明代状元翁正春创建犹画书院、清代状元林鸿年始创正谊书院,亦是闽都崇文重教的体现。而龚用卿出使朝鲜,林鸿年出使琉球,并编撰《使朝鲜录》《使琉球录》,成为了解研究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清代与琉球交往的重要资料,是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重要内容。
  闽都状元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故事与著述,其史迹也遍布福州各地。以晋安区为例,其内状元资源丰富,除了拥有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的金字招牌之外,明代状元龚用卿亦属晋安,陈诚之、郑性之、黄朴、翁正春、王仁堪等宋、明、清代状元也在晋安留有事迹。同时,辖内状元资源类型多样,有状元岭、状元路、登云路、状元桥、状元摩崖石刻、状元读书处、状元后裔村、状元墓、状元匾额、状元堂号等。另有孔子文化、朱子文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闽都状元文化兴盛不衰,得益于历代主政官员的大力推动,得益于先贤士人开创的闽学风气,还得益于刚正不阿士臣培养的天地正气。历代福州优秀学子好学上进、秉性耿直、忠贞报国的作风对今天的福州奋勇争先、坚定文化自信、勇立时代潮头、致力民族复兴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传承作用,亦是提升闽都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州新形象的重要品牌。 (吴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