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助力福建文物数字化
这位党派成员参与项目拿下全国一等奖
文章字数:1149
  4月29日,一年一度的数字盛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
  “ 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我作为腾讯员工参与了腾讯与省、市政府的各项签约、调研活动。今年很荣幸,我作为参赛选手接到邀请,参加4月30日举办的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一等奖现场颁奖仪式。”民进福州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闽江学院聘为研究生导师、腾众新锐(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4月20日,以“数智文旅 融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决赛举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腾众新锐(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的“天涯共此‘石’——福建石刻文物全信息解决方案”项目斩获一等奖。项目能够获奖,李宁和她的团队在技术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数字文旅赛道创新 突破两项关键技术
  摩崖石刻,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瑰宝。目前,福建石刻文物约有10万处,福州也有大量摩崖石刻,但其多暴露于野外,受自然风化、意外缺损等因素影响保存状况不佳。
  “我们的项目,是在与时间赛跑,对石刻文物进行数字化抢救性保护,希望能留存更优版本,让文明的遗存易赏易懂,用数字化赋予文物焕活。这也是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意义所在。”李宁说。
  李宁介绍,“天涯共此‘石’——福建石刻文物全信息解决方案”项目实现了两项关键性技术突破。
  一项是石刻文物的微迹修复技术,通过多重混合算法,剔除影响视觉的障碍,最高可将文物表面的纹饰和文字的清晰度提高60%至80%,让专家“看得见”,能够更好地开展深度研究;
  另一项是研发了古汉语AI翻译工具,可以将繁体字直观地转化为简体字,让公众“看得懂”。此外,还可通过数字渲染等各种数字内容演绎,呈现还原石刻、青铜器等文物最初金光熠熠的面貌。
  石刻数字信息采集 希望率先做出样板
  “这块4米高的乌塔碑,我们用设备三维照扫了3天,通过数字修复花了一周实现了极限高清的显像。”李宁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碑刻《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数字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该碑位于乌塔西南侧,是福建省保存最早的碑刻。
  记者看到,原先看不清晰、看不懂的碑文,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后,不仅能看清字,还能再现石刻表面纹饰与文字的立体关系,甚至是艺术神韵。
  在乌山三圣佛造像数字化修复效果图上,她轻点鼠标,通过数字测绘技术,可显示造像尺寸、刻痕深浅;点亮刻字,可将繁体字直接翻译成简体字。“这些可为专家开展研究提供最清晰的初始信息。”
  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省考古研究院的牵头指导下,目前李宁团队已完成1万多段石刻数字信息采集,取得了全省唯一、体量最多、最全的数据库。
  “当前,全国都还未建立石刻文物的元数据解决方案和规范,我们希望率先做出样板。”谈起项目的后续计划,李宁表示,该项目将建设福建省金石数字版本馆,计划借助新技术,系统性打造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数字演绎”到“公众传播”的国内首个综合性石碑石刻数字化全栈式项目。
  (关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