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泉,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民盟中央美术院福建画院副院长。作品连续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冬至》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溪边的柿子熟了》被天津市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跟名家去写生——杨玉泉写生作品赏析》《杨玉泉山水画集》《杨玉泉现代院体画集》等多部画集。
2024年6月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中,杨玉泉的《八闽》尤为引人注目。《八闽》是以福建各地的民居与风物为描绘对象,生动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福建素有“八闽大地”之称,各地言语不通,建筑和风景也各具特色。单论建筑,客家土楼别具一格,泉州红砖厝独具风情,莆田木兰陂古朴自然……为了创作《八闽》,杨玉泉花费一年时间深入各地写生。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画笔仔细勾勒,最终以28幅写生作品,将莆田的古谯楼、泉州的千年西街、武夷山的大王峰等福建风景一一呈现,全方位展示了八闽大地丰富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城市文化。该作品不仅展现了福建的自然风光与建筑风貌,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及八闽大地深沉的热爱,成功引发观者对福建地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杨玉泉1986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1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他自幼在壶公山下、木兰溪畔成长,家乡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错落的村落、斑驳的老井、吱呀作响的老木门以及潺潺的木兰溪水,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在踏上艺术创作之路后,家乡的古厝、石桥,甚至一台石碾、一缕炊烟,都在他的画笔下晕染出万千气象。在创作《八闽》时,他怀揣着对家乡莆田以及整个福建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为了真实展现家乡的壮美山河与独特文化,他深入福建各地采风,用心去体悟自然景观的神韵和人文历史的厚重。尤其是在描绘莆田元素时,他饱含深情,试图通过作品让更多人认识莆田的魅力,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融入每一笔、每一划之中,以敬畏之心对待家乡的山水与文化,期望用艺术形式将这份美好永久留存,让《八闽》成为一扇展示福建、展示莆田的窗口。
谈及创作心得,杨玉泉表示,每一次踏上写生之路,都是一次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在面对不同的风景与建筑时,他会先静静地观察,感受它们在时光中沉淀的气息。对于家乡的景物,那种熟悉感与亲切感会瞬间涌上心头,促使他更用心地去捕捉每一个细节。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地尝试将传统的绘画技法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结合,力求在作品中既展现出八闽大地的古韵,又融入新时代的气息。他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每一次挥笔,都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家乡、关于福建的故事。
杨玉泉的作品获得了业内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洋称赞道:“我觉得他笔下山水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用笔。他的笔致非常有力,而且非常强调书写的味道,在书写的笔法、墨法之中,不露声色地把那种结构感、构成感表现在画面之中,而这种写的味道正来自于他的笔性传达,这种笔性的传达在他表现建筑、人物、树石、村落、山水这些内容的时候都会很显著地呈现出来。”福建省美术馆馆长,美术学博士、一级美术师邱志军评价他:“一位在逆境中苦苦探索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家。杨先生始终不忘突破与创新,他汲取当代构成理念与色彩修养入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语言。那些清雅的色彩与古拙的线条无不展现出画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又不失传统山水画的抒情性。不难看出他在中国山水画形式的新旧融合上下足苦功。画家对家乡风物娴熟而又充满个性的描绘,承载着真挚且细腻动人的情感倾诉,在深深打动观者的同时,亦让人体会到现代审美意识与乡土文化魅力的交融。” (陈书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