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侨批中看华侨
文章字数:1481
  去年五一,我和家人去了江门的华侨华人博物馆,作为有名的华侨之乡,江门五邑地区有着丰富的华侨文化,各种各样的华侨文物和图像资料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了那个过番下南洋的时代。在感叹华侨创造了巨大财富和骄人业绩的同时,也为华侨华人闯荡南洋、艰苦创业而叹服,特别是在那些业已发黄的侨批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华侨,他们不是大富商、大富豪,更多的只是饱受思亲之苦、思乡之苦的普通人,他们把对家人的挂念、对家乡的执念写在短短的侨批上,寄托远方的思念和情愫。
  在细细阅读一份份侨批的同时,结合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我们仿佛看到了华侨在创业之初的艰难,看到了华侨对家乡建设的关注,看到了华侨对家乡子女的关爱。很多侨批,在寄回辛苦攒下的银两的同时,也用最精炼的语言传达了对家人、对家乡的关爱。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不善于情感表达,但从这有限的侨批上,你会看到百年前中国人最真实的感情和最细腻的表达。大多数的侨批只有那么短短的一段,交代的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事情,比如督促孩子读书、按时祭祖、接济亲友、修建图书馆、修葺宗祠等,这些事情虽小,却是远隔重洋的华侨与家乡最深切的联系,就像一条条脐带滋养着远在他乡的亲人,也通过这条脐带反哺他们挚爱的家乡。
  在博物馆介绍里,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广大华侨的参与,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的,在鸦片战争后近200年的近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敢为人先的广大华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跟上时代步伐,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华侨,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革被生生摆在了中国人面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在硝烟和血泪中缓缓拉开了大幕。或迫于生计,或为商谋,或觅良途,或被拐骗,一大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去往国外,或下南洋,或赴欧美,在西方人的鄙视和当地人的排挤下开始了艰难的奋斗。可以说,他们是第一批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带着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从最艰辛的体力活干起,在异乡的土地上寻觅生机、发芽生长,然后慢慢融入那片土地,并通过一封封侨批的形式,将他们的财富和思念传回国内,回报故土。侨批成为了海外华侨华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侨批——传递的是民族的良心。华侨最初为了个人的生计离开国家,当他们事业有成,以华侨的身份创业海外时,他们关心的却是国家的兴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无不闪烁着华侨的身影,无不浸透着华侨的心血。当他们远渡重洋时,国家没有给予些许支持,但一旦国家有事,他们无不倾其所有。他们渴望改变,渴望融合,在中国近现代的风云画卷中,无数的华侨们,构成一个个跨国界、连四海的文化之网,他们情系桑梓,热心公益,扶危济困,通过侨批捐资办学、修路筑桥。从一封封侨批中我们看到,无数的华侨他们不仅有关爱家人、接济族人的小爱,更有造福桑梓、爱国爱乡的大爱,这才是真正的华侨精神。
  侨批——传承的是民族的文化。那些远离故土的华侨,他们出身于传统的东方文化,为了生产,他们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但仍然保留着“礼义仁智信”的传统文化,这是他们的“根子”,是他们的“胎记”。从侨批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侨华人“逐利”更“言义”,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是那样深入于他们的心灵。一代代华侨,他们拉近的是世界的距离和文化的隔阂,不仅把西方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也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当我们阅读一份份饱含深情的侨批,回望华侨的风云历史时,看到了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为他们身上深沉的华侨精神而感动。 (郑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