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三月三”里看非遗
文章字数:589
    ▲畲族人民唱畲歌、跳团圆舞。(林荣亮 摄)    

 ◀畲族人民展示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 (刘其燚 摄)

    扫一扫看更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福建各地都会上演一场场民族大联欢。这一天,畲族人民都会穿上畲族服饰,携起手来唱畲歌。让我们一起了解福建部分有关畲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畲族民歌和畲族小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以“对歌”为主要形式,讲究押韵,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唱一两夜而不重复,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畲族小说歌就是民歌的一种。它起源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改编而成的汉族题材小说歌,大多取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如《孟姜女寻夫》等。其结构章法严谨,作者署名一般都巧妙隐藏在歌尾。另一类则是根据畲族英雄人物和生活特点创作的畲族题材小说歌,如《钟景祺》《蓝佃玉》等。
  2008年,畲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服饰的主要特色在女性服饰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畲族自古以女性为尊,将女性视为公主和凤凰,因而服装以凤凰图案贯穿整体,头饰也呈现出凤凰的整体轮廓,整套服饰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俗称“凤凰装”。
  女性发饰及服饰根据少女、待婚姑娘及已婚妇女而有所不同。服饰通常由上衣、裙子、水巾、手巾、围身裙、脚绑、鞋等部分组成,另有凤凰冠、耳仰(耳坠)、扁扣、手镯、脚镯和戒指等饰品。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