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茶不是饮料
文章字数:1397
    郑友裕摄

    邱华文摄

  茶,于中国人而言,并非普通“饮料”。它不像可口可乐或咖啡那样,被定义为一种提神解渴的液体,而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身份的象征。正如文化学者唐娜·加巴恰亚(R. Gabaccia)所言,食物和语言是人类最早学习的文化特征,也是他们最不愿改变的文化特征。而日本人类学家大贯惠美子进一步指出,食物不仅告诉人们如何生活,还标示出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茶,作为一种广义上的食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正是这样的“标识物”——它不仅是日常之物,更是文化认同的边界,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隐形桥梁。
  对中国人而言,茶并不只是用来解渴,它承载了时间的流动,也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疗愈之物,是心灵的安抚者,更是一种关于品味、经验和修养的象征。因此,传统中国人很难接受那种充满工业化添加剂的“茶饮料”,也不愿将茶包泡制的液体称之为“茶”。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速溶的便捷,而在于它如何被泡制、如何被品鉴,以及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茶不仅需要时间来焕发出层次分明的滋味,也需要被放入一个合适的语境里,才能真正展现其文化意义。
  正因如此,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的隐喻——它既是边界,也是桥梁。边界,使得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能通过茶找到自身的文化归属;而桥梁,则让它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茶如何能够承担这样的角色,既不失其文化精髓,又能真正与世界对话?
  很多人认为,茶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就必须迎合市场,必须学会像咖啡一样标准化,像碳酸饮料一样工业化,甚至像奶茶那样变得甜腻而充满商业气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人们在日本茶道的席间默默打坐时,并不会嫌弃抹茶的苦涩;当英国人在维多利亚式的茶具前小口啜饮红茶时,也不会觉得繁复的仪式是一种负担。相反,正是这种富有文化联系的仪式感,才让茶超越了“饮料”的范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一种文化归属。中国茶要走向世界,不必一味地追求迎合市场,而应当找到它最本真的表达方式——让它成为一场文化体验,而非一瓶流水线上生产的快消品。
  茶的文化认同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被一代代人赋予了意义。功夫茶的缓慢冲泡,是对时间与技艺的敬畏;茶禅一味,是对大自然的亲近与融合;茶席上的敬茶之礼,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仪式,恰恰是文化的载体,真正构筑了茶的独特魅力。
  如果茶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它所依赖的,绝不是用一次性纸杯装的速泡茶,而是那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瞬间——是煮水的蒸腾声,是茶汤缓缓落入杯中的细腻流动,是第一口入喉后的余韵悠长。这种体验式的文化输出,远比任何商业化的包装更能让人铭记。
  事实上,请人一起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共同分享食物的仪式性行为,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特定的文化场所”。在这一场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友好、欢乐或特别的体验将在茶的独特性中被深深铭记。而邀请、接纳不同文化的成员一起参加这样的仪式,本身就是在通过茶构建“我们”的集体身份。当茶被端上桌,人们围坐一圈,轻抿茶汤的同时,便已经在为构建一种文化共同体而努力。这种认同感不是靠商业宣传造就的,而是在共同的仪式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真正的文化传播,从来不是迎合市场的结果,而是通过一种自然、真实且具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因茶而走近彼此,因茶而记住某种情感,因茶而认同一种文化。
  或许,正是这盏茶,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