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虾油味”的交响乐
文章字数:533



2006年,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榕城之夕竹枝词》记述:“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足以见得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受欢迎的状况。
“十番”民间俗称“十欢”,是福州主要民间器乐。茶亭十番音乐始于明代,发源于台江区茶亭一带,由民间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流行于福州及周边地市。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融合击乐与管弦乐的独特艺术形式,成为“福州虾油味的交响乐”。
茶亭十番音乐的部分乐器十分古老,堪称乐器的活化石。起初是狼杖、大小锣、大小钹等五种。人们为了避免五件乐器组合的单调性,又在其中加进管弦乐器笛子、逗管、椰胡、清鼓和云锣等。
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皆配以双数,形成双笛、双管、双胡,共约十种,乐队即由此基本成形。而后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至今所用乐器有二十余种之多,几乎涵盖了民族乐队的所有乐器。
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位置排列也十分讲究。其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 (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