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万物生发正当时
文章字数:864

每年3月5日至7日,当太阳行至黄经345度,天地间便迎来惊蛰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春雷如同宇宙的鼓点,叩开寒冬的冰封。汉代《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的“启蛰”之名,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嬗变,最终定格为“惊蛰”二字,恰似春雷乍起时万物的悸动。陶渊明笔下“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的景象,正是这场生命觉醒的绝妙注解。
惊蛰三候展现自然渐变之美。一候桃始华,并非满树云霞,而是花苞初绽的娇羞,正如杜甫诗云“红入桃花嫩”,点点胭脂色在料峭春风中酝酿生机。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鸟,黄鹂的鸣啼声,清越如碎玉,被视为春暖花开之庆。三候鹰化为鸠,曾被古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实则是鹰归隐育雏,原本蛰伏的鸠鸟频现田间,鸣叫求偶,古人用浪漫想象化解自然更迭的谜题。
民间流传“惊蛰吃梨”的习俗,既是应对春燥的养生智慧,更寄托着“离虫害、离病痛”的质朴祈愿。福建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有惊蛰“炒虫”习俗,人们将芋子、炒豆子等放入热水中,象征消灭各类虫害,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嵇康《养生论》“春三月梳头百余下”的智慧,暗合中医“春气通于肝”的理论。韦应物“微雨众卉新”勾勒出朦胧春色,崔护“人面桃花”将惊蛰物候升华为美好意象。在福建永定土楼,客家人至今保留着“惊蛰祭雷”的民俗,当雷声滚过圆形屋檐,老者会教孩童诵读《诗经·桃夭》,让古老的音节与自然节律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诗意传承,让节气文化在钢筋混凝土时代依然生生不息。
惊蛰的节气密码,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滴水瓦当间。当春雷震落檐角残冬的积水,青石板路上便泛起粼粼波光,恰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万物出乎震”的具象演绎。这个节气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觉醒,不在雷声轰鸣处,而在“春捂”时感受体温变化的细腻,在梳头养生时体会气血通达的微妙,更在犁铧破土的瞬间领悟“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正如土楼门楣上斑驳的楹联所书:“惊雷醒蛰户,时雨润春犁”,当现代人学会在节气律动中安顿身心,便能与古人共享那份“草木纵横舒”的生命欢欣。 (韩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