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宗亲的渊源与情谊
文章字数:2476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诉不尽岛内同胞的思乡之情。
碧波浩渺的台湾海峡,潮起潮落,宛如一首悠扬的古老歌谣,传唱着闽台血脉相连的亲情故事。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自古血脉同源、文化同根,有深厚的渊源,仅同名同宗村就有280对,见证着两岸先民的根相同、心相连。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闽越族群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明清时期,大规模的移民潮更是强化了闽台之间的血缘纽带。时至今日,福建蓝氏“种玉堂”建筑群、陈埭丁氏宗祠、闽台粘氏大宗祠等,都是闽台坚韧血脉纽带和民族交融的鲜活历史见证。
蓝氏“种玉堂”:两岸寻根的情感纽带
位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的蓝氏“种玉堂”内,悬挂着清康熙皇帝分别御赐蓝理和蓝廷珍的“所向无前”匾、“平台大将军”匾,以及清雍正皇帝御赐蓝鼎元的“公正廉明”匾。这些御赐匾额,承载了蓝氏族人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闽台交融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蓝理随施琅出征澎台,他骁勇无比,在战场上被炮弹击中腹部后,仍坚持作战,救施琅于危难,为清王朝统一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蓝理被授参将加左都督衔。康熙帝称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起义,蓝廷珍作为南澳总兵,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前往平定,其族弟蓝鼎元也随同出征。
蓝廷珍、蓝鼎元驻台湾期间,整编保甲,加强防务工作,带领百姓开垦荒地,推动了台湾的开发。
蓝鼎元还提出了一系列治台方案,为治理台湾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建议,尤其切中时务。
《福建省志·人物志》记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谕称,“阅蓝鼎元《东征集》所言,大有可采”。
蓝理、蓝廷珍、蓝鼎元为维护国家统一、治理和开发台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蓝氏三杰”的故事在闽台两地仍广为传颂。
漳浦是台湾蓝氏的重要发源地。据《台湾姓氏·蓝氏姓考》记载,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
康熙末年,蓝鼎元的后裔定居于今之台湾屏东里港,后裔繁盛,成为当地望族。
漳浦蓝氏族人入台垦荒,繁衍生息,后辗转迁徙至台湾各地。在台湾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叫“樟普寮”的地方,“樟普”音同“漳浦”,这是漳浦蓝氏族人为纪念故土而取其谐音命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不少台湾蓝氏宗亲回到漳浦寻根谒祖,他们世代牢记祖地的三大标志——家乡三板桥上的39个錾孔、蓝理府第前的13格石埕、蓝氏“种玉堂”上的楹联。
近年来,通过两岸族谱对接发现,从漳浦迁居台湾的畲族后裔约5.6万人。
陈埭丁氏宗祠:民族交融的团结桥梁
福建省晋江陈埭镇,是福建较大的丁姓回族社区之一。据陈埭丁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是南宋末年由苏州来泉州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与汉族通婚定居。三世丁硕德因战乱徙居陈埭,成为陈埭丁氏的开基祖。
丁硕德去世前,遗命诸子孙要在所居地建立祠堂。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万历年间重建,时任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为丁氏宗祠撰写《重建陈埭丁氏宗祠碑记》。
陈埭丁氏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采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制,是福建省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回族祠堂,同时也是闽台丁氏回族的祖祠。
清道光年间,陈埭的丁朴实携三子丁克邦、四子丁克家徙居台湾鹿港,家族经营协源、盛源两商号。丁克家因在台湾“数十年日夕精心陪侍瘫痪父亲,冲火海冒死救父”的孝行,被朝廷立“孝子坊”表彰。
丁克家家族秉承“忠孝廉节”的家风家训,人才辈出。丁克家六子丁寿泉,清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执掌台湾白沙书院。
旅台陈埭丁氏主要聚居在鹿港、台北、彰化、嘉义和云林县台西乡等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割台。鹿港协源商号丁氏族人被迫退回陈埭原乡。抗战胜利后,协源商号丁氏族人纷纷再返鹿港,收回新店,复建故居“进士第”。
云林县台西乡的光华村和山寮村丁氏族人至今仍在村庄宫庙奉祀明代名臣清官、八世祖丁仪“丁府八千岁王爷神像”。
丁氏渡台后,敬祖睦族,往往在各宗族的祠堂内,奉祀“开台始祖”的神主牌,彰显闽台同胞血脉相连、同为一家。
闽台粘氏大宗祠: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闽台粘姓本复姓完颜,一世祖完颜宗翰,亦称粘罕,为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长侄,是金朝初期的宗室重臣。元末,为躲避乱世,粘罕一族弃用“完颜”姓,改以始祖粘罕之名首字“粘”为姓,沿用至今。
元末至正初年,金国皇室后裔博温察儿(泉州粘姓的八世祖)择居泉州晋江永宁杨丹,为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
清康熙年间开始,部分原居于泉州的粘氏族人浮海渡台。当时,晋江衙口人施琅将军率清军水师攻克台湾,祖居衙口的部分粘姓子弟随军前往。
台湾收复后,一些有功名的粘氏族人被派到台湾任职。乾隆年间,“海禁”得以开放,泉州粘氏族人开始成规模地渡台。
渡台的粘氏族人经200多年繁衍,人丁兴旺。台湾彰化地区福兴乡的顶粘、厦粘二村是台湾粘氏的聚居区域,加上其他渡台的粘氏族人,在台的粘氏族人逾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晋江衙口村的粘本初设法与台湾的粘氏宗亲取得了联系,通过书信往返,台湾粘氏宗亲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1988年5月15日,年届古稀的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领台湾宗亲会代表4人,辗转飞赴大陆,踏上故土。恳亲团来到晋江衙口村的粘氏大宗祠,拜谒先祖神牌,与家乡宗亲执手相谈,拉开了两地宗亲密切交往的序幕。
1993年,粘火营发动两岸宗亲集资重建粘氏大宗祠(其中大部分资金捐自台湾)。1995年,宗祠落成并命名为“闽台粘氏大宗祠”,台湾粘氏宗亲130多人专程回家乡参加落成仪式。此后,每逢祭奠,闽台粘氏宗亲都会相聚在此祭祖祈福。
2015年6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在金代故都黑龙江阿城联合举办了“闽台粘姓历史文化巡回展”,两岸粘氏族人欢聚一堂,共同追念祖先创业历史,畅谈未来团结发展宏图。闽台粘氏除了寻根谒祖、修复宗祠等恳亲活动外,还展开了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闽台同属一源,同为一体。割不断的血缘纽带,跨越海峡连接彼此。从古老的宗祠传承到民间的互动往来,每一次交流都是血缘亲情的回溯,每一个故事都是民族融合的注脚。 (来源:道中华)
碧波浩渺的台湾海峡,潮起潮落,宛如一首悠扬的古老歌谣,传唱着闽台血脉相连的亲情故事。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自古血脉同源、文化同根,有深厚的渊源,仅同名同宗村就有280对,见证着两岸先民的根相同、心相连。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闽越族群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明清时期,大规模的移民潮更是强化了闽台之间的血缘纽带。时至今日,福建蓝氏“种玉堂”建筑群、陈埭丁氏宗祠、闽台粘氏大宗祠等,都是闽台坚韧血脉纽带和民族交融的鲜活历史见证。
蓝氏“种玉堂”:两岸寻根的情感纽带
位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的蓝氏“种玉堂”内,悬挂着清康熙皇帝分别御赐蓝理和蓝廷珍的“所向无前”匾、“平台大将军”匾,以及清雍正皇帝御赐蓝鼎元的“公正廉明”匾。这些御赐匾额,承载了蓝氏族人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闽台交融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蓝理随施琅出征澎台,他骁勇无比,在战场上被炮弹击中腹部后,仍坚持作战,救施琅于危难,为清王朝统一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蓝理被授参将加左都督衔。康熙帝称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起义,蓝廷珍作为南澳总兵,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前往平定,其族弟蓝鼎元也随同出征。
蓝廷珍、蓝鼎元驻台湾期间,整编保甲,加强防务工作,带领百姓开垦荒地,推动了台湾的开发。
蓝鼎元还提出了一系列治台方案,为治理台湾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建议,尤其切中时务。
《福建省志·人物志》记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谕称,“阅蓝鼎元《东征集》所言,大有可采”。
蓝理、蓝廷珍、蓝鼎元为维护国家统一、治理和开发台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蓝氏三杰”的故事在闽台两地仍广为传颂。
漳浦是台湾蓝氏的重要发源地。据《台湾姓氏·蓝氏姓考》记载,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
康熙末年,蓝鼎元的后裔定居于今之台湾屏东里港,后裔繁盛,成为当地望族。
漳浦蓝氏族人入台垦荒,繁衍生息,后辗转迁徙至台湾各地。在台湾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叫“樟普寮”的地方,“樟普”音同“漳浦”,这是漳浦蓝氏族人为纪念故土而取其谐音命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不少台湾蓝氏宗亲回到漳浦寻根谒祖,他们世代牢记祖地的三大标志——家乡三板桥上的39个錾孔、蓝理府第前的13格石埕、蓝氏“种玉堂”上的楹联。
近年来,通过两岸族谱对接发现,从漳浦迁居台湾的畲族后裔约5.6万人。
陈埭丁氏宗祠:民族交融的团结桥梁
福建省晋江陈埭镇,是福建较大的丁姓回族社区之一。据陈埭丁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是南宋末年由苏州来泉州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与汉族通婚定居。三世丁硕德因战乱徙居陈埭,成为陈埭丁氏的开基祖。
丁硕德去世前,遗命诸子孙要在所居地建立祠堂。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万历年间重建,时任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为丁氏宗祠撰写《重建陈埭丁氏宗祠碑记》。
陈埭丁氏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采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制,是福建省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回族祠堂,同时也是闽台丁氏回族的祖祠。
清道光年间,陈埭的丁朴实携三子丁克邦、四子丁克家徙居台湾鹿港,家族经营协源、盛源两商号。丁克家因在台湾“数十年日夕精心陪侍瘫痪父亲,冲火海冒死救父”的孝行,被朝廷立“孝子坊”表彰。
丁克家家族秉承“忠孝廉节”的家风家训,人才辈出。丁克家六子丁寿泉,清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执掌台湾白沙书院。
旅台陈埭丁氏主要聚居在鹿港、台北、彰化、嘉义和云林县台西乡等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割台。鹿港协源商号丁氏族人被迫退回陈埭原乡。抗战胜利后,协源商号丁氏族人纷纷再返鹿港,收回新店,复建故居“进士第”。
云林县台西乡的光华村和山寮村丁氏族人至今仍在村庄宫庙奉祀明代名臣清官、八世祖丁仪“丁府八千岁王爷神像”。
丁氏渡台后,敬祖睦族,往往在各宗族的祠堂内,奉祀“开台始祖”的神主牌,彰显闽台同胞血脉相连、同为一家。
闽台粘氏大宗祠: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闽台粘姓本复姓完颜,一世祖完颜宗翰,亦称粘罕,为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长侄,是金朝初期的宗室重臣。元末,为躲避乱世,粘罕一族弃用“完颜”姓,改以始祖粘罕之名首字“粘”为姓,沿用至今。
元末至正初年,金国皇室后裔博温察儿(泉州粘姓的八世祖)择居泉州晋江永宁杨丹,为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
清康熙年间开始,部分原居于泉州的粘氏族人浮海渡台。当时,晋江衙口人施琅将军率清军水师攻克台湾,祖居衙口的部分粘姓子弟随军前往。
台湾收复后,一些有功名的粘氏族人被派到台湾任职。乾隆年间,“海禁”得以开放,泉州粘氏族人开始成规模地渡台。
渡台的粘氏族人经200多年繁衍,人丁兴旺。台湾彰化地区福兴乡的顶粘、厦粘二村是台湾粘氏的聚居区域,加上其他渡台的粘氏族人,在台的粘氏族人逾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晋江衙口村的粘本初设法与台湾的粘氏宗亲取得了联系,通过书信往返,台湾粘氏宗亲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1988年5月15日,年届古稀的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领台湾宗亲会代表4人,辗转飞赴大陆,踏上故土。恳亲团来到晋江衙口村的粘氏大宗祠,拜谒先祖神牌,与家乡宗亲执手相谈,拉开了两地宗亲密切交往的序幕。
1993年,粘火营发动两岸宗亲集资重建粘氏大宗祠(其中大部分资金捐自台湾)。1995年,宗祠落成并命名为“闽台粘氏大宗祠”,台湾粘氏宗亲130多人专程回家乡参加落成仪式。此后,每逢祭奠,闽台粘氏宗亲都会相聚在此祭祖祈福。
2015年6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在金代故都黑龙江阿城联合举办了“闽台粘姓历史文化巡回展”,两岸粘氏族人欢聚一堂,共同追念祖先创业历史,畅谈未来团结发展宏图。闽台粘氏除了寻根谒祖、修复宗祠等恳亲活动外,还展开了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闽台同属一源,同为一体。割不断的血缘纽带,跨越海峡连接彼此。从古老的宗祠传承到民间的互动往来,每一次交流都是血缘亲情的回溯,每一个故事都是民族融合的注脚。 (来源: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