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梧林枪楼:
烽火碉楼 侨心守望
文章字数:861

    梧林村高低错落的飞檐翘角

  早春时节,晋江梧林古村的石板路上飘着刺桐花香。当游客们驻足那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碉楼前,导游总会轻抚斑驳的砖墙说:“这楼里藏着三个年代——1934年的枪声,1990年的苔痕,还有今天的咖啡香。”
  这座被岁月浸染的方形建筑,正是梧林古村最具传奇色彩的防御工事——修养楼。
  1934年的晋江,海外侨批裹挟着南洋风雨纷至沓来,梧林村却笼罩在双重阴云下:七月洪灾冲毁万亩良田,流窜的匪徒趁乱劫掠。彼时在菲律宾经营布庄的蔡顺意接到家书,母亲吴当在信笺上附言:“家宅可焚,乡邻不可弃。”
  钢筋水泥从马尼拉港启程,跨过南海波涛,在梧林西隅垒起三丈高台。24位青年组成的自卫队,持着吕宋岛运来的短枪,在每层30余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编织起立体防线。他们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科林斯石柱支撑的回廊暗藏玄机——鎏金卷草纹饰下,里宽外窄的射击孔如鹰隼之目;廊道地面的菱形孔洞,至今仍能让人想见当年自上而下的弹雨。
  当年造楼时,海外侨胞特地嘱咐要留文脉。当地人指着三楼山花上的泥塑,“你们看那西式徽章里嵌着篆体‘修’字,卷草纹藏着‘养’字笔画。”梧林人为其取名“修养楼”,大概就是表达“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的意思。这种“武骨文心”的营造智慧,在铁板窗扇的开合机关中尤为精妙:白日里窗扉半启,洛可可雕花映着日光;夜色中铁窗闭合,整座碉楼便化作森严堡垒。“沙塘吃,后洋穿,上郭赚钱唔甘用,梧林有钱买短枪。”这首流传八十载的民谣,道出了侨乡特有的生存哲学。当年侨汇滋养的不只是红砖厝燕尾脊,更锻造出侨胞守护家园的铁血意志。
  时光流转,修养楼枪眼里的硝烟化作爬山虎的绿意。当我们沿着螺旋铁梯攀援而上,三楼的展厅正在举办当代艺术展,洛可可纹饰映着投影仪的蓝光,一楼尾厝展厅内,南洋咖啡的香气漫过枪孔,与铁锈味交织成奇特的和弦。
  暮色中的枪楼宛如时空的琥珀,混凝土墙体里凝固着华侨“以武卫乡、以文养心”的双重基因。当游客抚摸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射击孔,导游总会轻声提醒:“小心别碰掉新发的绿芽——您看,钢筋水泥里都开出春花了。”
  (富土/文 韩惠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