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福建老区苏区振兴解难题谋新局
■ 夏先鹏
文章字数:1150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把老区苏区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持续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老区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扶持力度,着力促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2023年全省69个老区县地区生产总值是十年前的2.2倍,三明、龙岩人均GDP位居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前两名。
  但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依然存在。
  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实施不均。一是政策设计广度不足。未能形成以福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为重点的重大政策;二是政策对接深度不足。没有形成向上对接争取的整体合力和浓厚氛围。
  老区苏区红色文化发展韧性不足。一是红色价值应用面开拓不足。“数智化”赋能红色资源的推进力度不足,对红色文化内核挖掘未能立足价值端去拓宽红色价值应用面,存在“盲目复制”导致“同质化”现象;二是红色资源融合度低。文化旅游业作为福建老区苏区驱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缺少企业主体力量加持,未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老区苏区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一是资源禀赋受到约束,难以实现人才、资金、科技等资源要素的合力。二是产业部署成熟度低。老区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小,环境资源约束等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
  以政策引领为切入点,激发老区苏区发展活力。一是把握政策争取窗口期。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篇之年,实现振兴发展要打破“等、靠、要”传统观念,通过以福建老区苏区为重点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推动国家层面以福建革命老区量身定制的支持政策。二是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按照“结合当下,适度超前”原则,分领域分步骤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对接工作,争取更大范围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
  以内源式发展为支撑点,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一是打造红色研学宝地。设立老区苏区红色资源研究整理专项小组,借助数字赋能老区红色资源“碎片化”为“云整合”,支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研学宝地。二是建设红色旅游示范区。向企业借力,研究开通连接周边红色资源的旅游专线,培育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以要素融合为落脚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一是谋划要素聚集载体。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的产学研联盟,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推动“老区+湾区”“老区+特区”双向奔赴。二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福建老区苏区有古田银耳、平和蜜柚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其产业基础和特点实施产业“铸链扩群”工程,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构建多主体、多要素、多业态、多模式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民革福建省委会主委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