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蛇年正月十二, 闽王王审知急脚追韩偓
文章字数:1867


“己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
这长长的一句话,是唐末五代著名诗人、“一代诗宗”韩偓在福建留下的一首诗歌的标题。这首诗虽然并非韩偓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却记录了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时刻。唐末,皇室衰微,国家大权在宦官、权臣之间易手。曾深受唐昭宗李晔器重的韩偓不愿依附把持朝政的梁王朱全忠(朱温),因此遭到排挤,被贬离京,开始了漂泊生涯。韩偓在赣州流寓时,福建主政者王审知得知这位“翰林待诏”的才名,主动派人盛情邀请其来闽。写下这首诗时(909年),韩偓已在长汀、沙县等地寓居近四年。这期间,他亲历了唐朝灭亡的剧变,目睹了中原的战乱与权臣争斗。当时的福建相对安定,虽然地处偏远,却因王审知的治理而成为避世之地。
正如标题所示,己巳年正月十二日,韩偓从沙县启程前往邵武,计划继续北上江西的抚州、广信。然而刚抵邵武,王审知派出的使者便风尘仆仆赶到,请求他返回沙县,与闽地共谋发展。虽然韩偓最终选择隐居而未再出仕,但王审知的热忱与礼贤之举,令他深为感动。
韩偓在沙县郊外的泊船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
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
数醆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
(缺二句)
这次王审知的急脚相召,虽然未能改变韩偓不再出仕的心意,却至少让这位诗人留在了相对安定的福建。不久,他经尤溪到桃林场(今永春)小住,然后进入泉州。在饱览当地风物之时,又感叹“尽道途穷未必穷”,兴之所至,写下许多名篇。他一直在福建生活,直到923年病逝于南安。
韩偓成名甚早,十岁就曾被李商隐评价“十岁裁诗走马成,……雏凤清于老凤声”,可谓春风得意。可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并非顺境中的“香奁体”,反而是在福建寓居时写就的现实主义诗篇。可以说,王审知的“急脚相召”不仅让韩偓得以安身立命,也为福建文坛带来了重要的转机。韩偓与当地文士的频繁交流,为福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鲜活力。
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对于王审知而言,这次相邀不仅是一次礼贤下士之举,更是一场关乎福建文化兴盛的尝试。他深知文化对治国安民的重要性,主政期间注重招纳五湖四海有识之士,发挥他们的才干。
而他对人才的重视,直接促成了福建成为中原文人避乱的重要聚集地。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仍,许多文人迁徙至相对安定的福建,并在这里书写诗文、传播文化。包括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唐朝宰相杨涉的从弟杨沂、进士徐寅,以及杨承休、黄滔、翁承赞、王倜、夏侯叔、郑璘、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都在王审知的托庇和资助下,或出仕为官,或以诗文教化闽中。
正如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所言:“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王审知的文化政策和广纳贤才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兴文重教的提倡者
王审知不仅关注精英教育,还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在他主政期间,福建出现了诸多以文教兴邦的措施。例如,他创办了“四门学”和鳌山书院,延揽黄滔、陈郯等人担任教席,培养了一大批才俊。此外,他提倡普及教育,使乡村开设私塾,形成“千家灯火读书夜”的盛况。
“四门学”的建立标志着福建地区正式拥有高等学府,它不单传授儒学经典,还涵盖经、史、文学和哲学,让福建学子有了接触官方正统儒家教育的机会。鳌山书院更进一步,为福建培养了大批才俊,奠定了福建文教“海滨邹鲁”的文化地位。
海洋文化的培育者
福建作为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王审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与对外贸易。他设立商务机构、改革税制,推动福建商贸繁荣,使福州、泉州港口成为五代时期的国际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富庶,也为福建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当时的造船业高度发达,福建制造的远洋大船长达六十米以上,能够载数百人。从福建出发的商船,不仅北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至高丽(今朝鲜半岛),南至占城(今越南中部)和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甚至远航至阿拉伯。这种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促进了福建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让福建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王审知主政时,从中原乔迁而来的文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这里的“我公”指的就是王审知。
它道出了王审知在促进福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让人才安心在福建发展,与福建共同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诚如斯言。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