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宁德村里来了个教摄影的年轻人
文章字数:1668

    ▲ 刘圣辉摄影作品


    ▲ ▼村民摄影作品


  这个冬天,在福建宁德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村里的十个农民,竟然跟着一个年轻摄影师学起了摄影。前不久,他们还在村里热热闹闹办了一场摄影展。这位摄影师是谁?这些庄稼汉们,为什么要学摄影?两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学得怎么样?拍得怎么样?
  他就是民盟福建省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宁德市委会委员刘圣辉,今年33岁,是一名90后摄影师。刘圣辉从小在芹屿村长大,随后走出大山到城市打拼。就在五年前,他又回到了村子里。跟随父亲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农村,刘圣辉也决定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家乡的点滴日常和变化。
  一场回乡之旅本是平平淡淡,但机缘巧合之下,竟有了更多故事。谈及故事的开端,刘圣辉回忆道:“可能他们觉得我在外面混得还不错,有一天‘唢呐大哥’过来问我能不能教他拍照。我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不太现实,因为我自己从事摄影这么多年还没真正教过徒弟,第一个如果是教一个农民徒弟,这个心理负担也很大。但是我跟我的小伙伴一商量,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挺好玩的。我想着教一个人也是教,三个人也是教,我就去村里问一问,没想到现在报名学摄影的有十来个。”
  就这样,刘圣辉的农民摄影班开班了,冬天是农闲时节,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对刘圣辉来说,如何把那些复杂的摄影术语给这些农民徒弟们讲清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堂摄影课是在我们村委这边一个办公室,晚上七点。他们都拿着手电筒从四面八方过来,最远走了四公里路才到了这里。”就这样,吹唢呐的刘永细,做竹编的胡善勘,养鸭子的周大姐等等,村里的十个农民,都成了刘圣辉的摄影徒弟。
  当这些连智能手机都没用过的农民,拿起了相机,让人意外的,不仅是他们按下快门的决心,还有满村可见的学习热情。
  “刚开始我自己对这个事情本来就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但是他们的认真度,让我觉得挺感动。因为在这么冷的天气他们可以早早起来去拍日出,可以因为一群鸭子从这边游过去,可以等很久,他们的这种热情也感染着我,让我把这个事情给做下去。”刘圣辉感叹道。
  就这样学了一个多月,虽然对那些摄影参数还是一知半解,但村民们对用相机去拍摄自己的村庄、自己的生活都热情高涨。当大家把自己的得意作品拿给刘圣辉后,还真让这位专业摄影师吃了一惊。他发现,本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作品。
  大家高涨的热情,也让刘圣辉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我就想把他们近期拍的照片积起来,在田埂上办一场摄影展,因为我觉得田里面不一定都是长出庄稼,也可以长出梦想。”
  就这样,摄影展成了芹屿村开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儿。大家把自家的草垛搬到了现场,从后山砍了毛竹来当架子,木工胡师傅和盖房子的刘大哥,都发挥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原本寒冬闲置的田埂上,“长”出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摄影展。
  换上喜庆的新衣服,带着没回过村的孩子,这些离开村里的年轻人,也从四面八方回村看展。在城里开出租车的刘大哥,也停工一天,开着出租车直接回了村。
  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有城里人没见过的农具,有熊熊燃烧的大火,有农村生活的点滴日常,也有农民眼中的希望。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木工大叔拍的,他通过自己土夯墙的老房子,拍到我们新村的样貌,他告诉我这幅作品叫希望。通过他自己的视角也在见证着这个村子的一些变化,这幅作品也在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也希望我们村能越来越好。”
  田埂上长出的影展,带着质朴的色调,融进了泥土的芬芳。对于在这里耕作了一辈子的村民来说,这些作品,展出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而对离开故乡,在外打拼的人们,这场影展,勾起的是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愁。
  古老的村庄,焕发崭新的活力,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和回流。刘圣辉并不孤单,前几年,和他一起在村里长大的小伙伴胡善富、刘承春也接连回到了家乡,现在,胡善富是芹屿村的党支部书记,刘承春是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圣辉现在也成了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几年时间里,三个年轻人一起给村里建公厕、修断头路,还建了红色电影院,村民们的生活不再是守着日出晒太阳,所以他们有了学摄影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镜头里的乡村,让人向往,镜头外的努力,更加珍贵,期待芹屿村的摄影师们作品持续上新。 (福建民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