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鼓岭缘
文章字数:4352

作者介绍
游江,《香港文学》总编辑、书法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创会理事长、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顾问,多次在北京、香港、福州、纽约、费城举办书法展和参与书法联展。
茉莉花是福州市市花,也是我最喜欢的花卉之一。记得小时候,老家的莲花山、圣水寺附近都是成片成片的茉莉花田,每到盛夏时节,星星点点的茉莉花开遍了山野。而在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两盆茉莉花。傍晚时分茉莉花次第开放,大街小巷飘散着茉莉花的清香。这是我对故乡夏天的深刻记忆之一。
2024年9月,我随海外华文作家一行回福建采风,在三坊七巷邂逅了一小片茉莉花海,追寻一名茉莉花一般女子的人生足迹,探访了一名雕刻茉莉花的非遗传承人。
白天走访了鼓岭,傍晚在镇海楼畅叙古今,趁着夜色,我们华文作家采风团便抓紧时间去三坊七巷考察。
我逛完黄巷的小黄楼,拐个弯儿,来到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后街。一阵熟悉的茉莉花的清香扑鼻而来,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寻着花香往前走去,只见一个直径一米多的竹簸箕上,千朵万朵的茉莉花形成了一小片花海,堆出一座小雪山。我俯下身,就像饥渴的旅人遇见一汪泉水一样,忍不住想用双手捧起这些洁白的花朵。这些刚刚绽放的茉莉花,似乎还带着早晨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着内敛温润的光泽。“10块钱3包”,穿着蓝色立领斜襟衣服的女主人一边往小网兜里装茉莉花,一边叫卖。
捧着茉莉香包,在袅袅花香的陪伴下,我沿着南后街,要去追寻被誉为“福州最美的女儿”林徽因的足迹。
我了解到一个关于林徽因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展览,此刻正在福建省非遗文化博览苑展出。博览苑所在的院落是进士叶在琦的故居,始建于明朝,占地2000多平方米,融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风格于一体。非遗博览苑有两三个展览在同时展出。我匆匆浏览了前厅的部分展览,一对清代的福州漆瓶,上面描绘着水榭楼台、奇花异草,十分精美。这是美国人加德纳夫人1992年访问福州时送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礼物。后厅部分则是林徽因主题展览。展览分为“故园福州坊巷中”“壮怀激烈家国情”“文化遗产守护神”“一身诗意千寻瀑”4个部分。展览展出有关林徽因的300多张照片,还有很多珍贵文献和实物,聚焦她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矢志不渝的追求。
一幅林徽因创作的水彩画《故乡福州》吸引了我的目光。黄土夯就的院门,稍远处是白墙黑瓦的马头墙建筑,绿树成荫。院门口坐着戴着发箍的女子抱着小童,似乎在与站在台阶上的一名儿童聊天。石板路上,三五只鸡正在觅食,一个扎着发髻的女子挑担而过。画面温暖而富有诗意,每一道笔触似乎都饱含林徽因对福州民间建筑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画的右下角是林徽因的英文签名Phyllis Lin。1928年,林徽因曾回福州祭祖,住在仓山马厂街可园,不知这幅水彩画是否为当时留下的作品。
“三坊七巷,白墙黛瓦,文脉如墨,晕开家国情怀,你从山河走来……你是初见,是美好,是那无声的天籁。”展览的主题音乐《初见》在古老的院落里低回。一个展柜里,一盘茉莉花在黑色瓷盘的衬托下显得愈加洁白无瑕,与展厅四周摆放的一盆盆盛开的茉莉花交相辉映。仔细一看,展柜中的茉莉花是用寿山芙蓉石一朵一朵雕刻出来的。这些重瓣的花朵有的舒展开花瓣,露出花芯;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还带着碧绿的叶子。
我仔细看了说明,茉莉花石雕的创作者竟是我的同乡、著名寿山石雕刻家孙兆勇。他的寿山石展示馆和工作室便在南后街不远处的“百宴轩”。几年前我曾专程来“百宴轩”,欣赏孙兆勇的作品——寿山石组雕《满汉全席》。烤乳猪、烧鸡、蟳、光饼、肉燕、鱼丸、蘑菇等上百道菜肴栩栩如生,连卤鸭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清晰可见。没想到今天在林徽因展览上我又见到他的作品。
孙兆勇18岁开始学艺,如今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天下石,罗源工”,罗源先后走出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位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以及4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孙兆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走,去百宴轩看看!我迈开脚步,往不远处的百宴轩走去。
孙兆勇和他的太太叶秦正巧都在店里。几年不见,他显得更加稳重儒雅。孙兆勇说,他的很多创作都是源于生活,比如他看到儿子喜欢吃汉堡包,就开始琢磨怎样用寿山石表现汉堡包的面包皮以及牛肉馅、生菜的质感,经过精心挑选不同的石材,加上高超的技艺,一个似乎还冒着热气的寿山石雕汉堡包问世了!在各种对外推介活动中,孙兆勇的《汉堡包》总是备受关注,成为许多外国使节“品尝”、合影的热门展品。
而谈起雕刻茉莉花,则源自我们共同的儿时记忆,那就是故乡漫山遍野的茉莉花。他说,诗人泰戈尔曾评价林徽因“像洁白的茉莉花般清纯美好”,因此,他精心雕刻出一朵朵姿态万千的茉莉花,意在用茉莉花表现林徽因晶莹剔透、充满才情的一生。他说,茉莉花瓣白而不透,温润细腻,因此不能用一般的白色寿山石,只有用芙蓉石雕刻,才能表现茉莉花神韵。他拿出一颗芙蓉原石,只见它淡淡的绿中透出微微的黄,他说,别看芙蓉石原石不是白色,但是经过相石、造型、削薄、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后,呈现出的花瓣才能最好地还原茉莉花的色泽和气质。说着,他选了一颗直径一元硬币大小的芙蓉石,左手持电动雕刻刀,右手执石,不用打稿,心无旁骛,在刻刀的吱吱声中,一朵茉莉花的雏形便在他的掌中诞生了,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华文作家采风团此行走访了福州、平潭、霞浦、宁德等地,我切身感受到国家对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之大,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肉燕制作工艺、畲族民歌、畲医畲药、畲族服装等等,都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林徽因一生致力于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孙兆勇则致力于寿山石雕的创新和推广,一位是保护者,一位是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一朵茉莉花将两位福州儿女联结在一起。林徽因若泉下有知,应该为故乡对三坊七巷古建筑和非遗文化的保护、对涌现出一批批像孙兆勇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感到欣慰和骄傲。
当1904年林徽因出生时,比他大3岁、出生于1901年的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已经随父母来到福州。福州曾经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当时福州郊外、鼓山之北的鼓岭,是大批在华外国人的避暑胜地。加德纳和父母在鼓岭度过10年的快乐时光后,于1910年随父母举家迁回美国。
14年之后的1924年,20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乘坐邮轮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他们都想攻读建筑学位。但彼时建筑系以部分课程不适合女性而不招女生为由,拒绝了林徽因的申请,林徽因只好在美术系注册。虽然她修了大量建筑设计课,且成绩优异,但最终只获得美术学学位。
加德纳返美后担任加州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十分怀念在福州的岁月,一直希望重回中国,但是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等原因,未能实现心愿。他对鼓岭念念不忘,魂牵梦绕,临终前一直喃喃自语:“Guliang,Guliang”。
加德纳去世两年后,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中汉结识了加德纳太太,并向加德纳太太学习英文和美国文化。他从加德纳太太口中听到加德纳的故事,并帮助加德纳太太从她丈夫保存的邮票邮戳“福州·鼓岭”最后确认加德纳临终念叨的“Guliang”就是福州鼓岭。1992年,刘中汉以笔名钟翰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啊,鼓岭!》一文,讲述密尔顿·加德纳的鼓岭情缘。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到文章后深受感动,特邀密尔顿·加德纳的遗孀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丈夫遗愿。
1992年8月,加德纳夫人伊丽莎白踏上中国土地,来到丈夫生前难以忘怀的鼓岭。走在遍植柳杉的山路上,加德纳夫人激动不已,她受到鼓岭人的热烈欢迎,几位加德纳小时候的玩伴还特意前来和她会面聊天,讲述他们小时候和加德纳一起爬柳杉王的趣事。加德纳夫人此行带来丈夫生前珍藏的一对福州漆瓶,也就是我在三坊七巷看到的那对漆瓶,同时带走了一片柳杉王树皮作为留念,她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她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眷恋着中国……2012年2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时深情讲述这段中美民间友好的佳话,鼓岭故事开始更加广为人知。
据考证,加德纳一家离开鼓岭返美后,另 一 名 美 国 人 穆 蔼 仁(DonaldMacInnis)曾经住进加德纳的别墅。上世纪40年代,穆蔼仁远渡重洋,来到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当时福州沦陷,为躲避日军轰炸英华中学内迁至顺昌县洋口镇。二战时期,穆蔼仁又作为美国空军飞虎队中尉来华支援中国抗战。抗战胜利后,穆蔼仁回到美国完成学业、结婚生子。他始终心系中国,1947年再次来华,任教于福建协和大学。他的儿子穆彼得在福州出生。如今在鼓岭有一座女挑夫雕塑,一头的挑筐中躺着一个裹在襁褓里的男婴,这个雕塑的原型就是穆彼得和他的保姆“三嫂”,当时几个月大的穆彼得就是这样被三嫂“挑”上了鼓岭,而他在鼓岭的住所经考证就是加德纳的故居。
1947年穆蔼仁因为工作原因举家迁回美国,儿子穆彼得后来考上哈佛大学,在校园结识了同样热爱中国文化的艾伦,并相恋、结婚,艾伦取了中国名字“穆言灵”。
2004年穆蔼仁年逾八旬时还赴福建武夷学院当志愿者教课,2005年在美国病逝,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留在福州,并嘱托后裔回鼓岭寻根。2015年,穆彼得夫妇遵循父亲的遗嘱,将其一半骨灰带到第二故乡福州,撒入滔滔的闽江水,实现了老人“魂归故里”的遗愿。
这是穆言灵第一次走进鼓岭,从此她开始致力于鼓岭文化研究。她为两个女儿起名“爱中”“爱华”,成立了“鼓岭之友”会,自费在美国东西海岸间奔走,通过大海捞针式的寻找和探访,抢救性挖掘鼓岭中西方交流史。她与越来越多的美国“鼓岭后人”建立起联系,一段段尘封往事变成了一个个中美友谊的鲜活故事。
鼓岭故事的主人公从最开始的加德纳家族,逐渐扩展至穆蔼仁、柯志仁、福益华、蒲天寿、柏龄威等十多个家族。2023年穆言灵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柳杉根深,鼓岭绵绵。跨越三代的情缘,岁月化不开,大洋隔不断。同行一条路,共饮一口井,蕴含友谊的土地,割舍不下的乡情。超越制度、文化和语言,承载友爱、情谊、和平。”
漫步鼓岭,凉风习习,柳杉依依,似乎有一层淡淡的云雾在山间飘浮弥漫,同时有一种感动在心头回旋荡漾。
从林徽因、梁思成,到刘中汉,到如今的零零后,一代代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交流,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情;从加德纳、穆蔼仁,到穆彼得、穆言灵,到爱中、爱华,三代“鼓岭缘”,中美友谊的薪火代代相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他们的故事证明: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互相理解,建立友谊,并且代代相传。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100周年。宾大举办了隆重典礼,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这份迟到近百年的证书。这是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又一段佳话。
(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