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印尼归侨的家国记忆
文章字数:2652

打开微信朋友圈,外婆的最新动态跃入眼帘。她写道:“种了二十多年的发财树已年年开花结果,当年嘉庚先生右手边喜欢种花的女孩,现年已86岁。”配图是盛夏旺盛的苗木,以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身着白衣、手持拐杖的陈嘉庚先生被一群青年学生簇拥,其中巧笑倩兮、略带羞涩的少女正是我的外婆陈玉英。作为一位印尼侨胞,她年少归国,见证了新中国的朝气蓬勃,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湃,沐浴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无论是闽商家族的基因,还是企业奋斗的记忆,都化作晚年时始终不渝的爱国心、赤子情,在对子孙辈的悉心教导中润物无声、绵远流长。
一
时光倒回至20世纪3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望加锡人群熙熙攘攘,这里是印尼东部最大的贸易中心、马来群岛各海域最活跃的航海经商地带,也是成千上万的闽人“下南洋”讨生活的重要一站。贫苦农民出身的少年陈来妹,离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家乡福清,来此从事纱锭贸易,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意越做越大,可谓家业兴旺,一时风光无两。1939年,太太李妹官诞下六女,名唤玉英,便是我的外婆。闽商敢拼会赢的传统流淌在陈家人的血液里。“爸爸做人做事都特别拼,本分经营、勤劳朴实,他们这一代印尼华人都是这样,就像东南亚菜常用的香茅那样,看上去貌不惊人,但是少了这一味就不行。当时的华人,就是印尼经济不可或缺的‘香茅’。”南洋的童年回忆美好,但外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华人学校的氛围:“我们上的是华人学校,学的是中国字,教的是中国文化,所以我好想回国,亲眼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回国梦不久就实现了,13岁的时候,外婆跟着兄弟姐妹回国投奔祖父母,漂洋过海一个多月至香港,再乘坐火车辗转回到福州。外婆回忆说:“回国的时候,刚好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是新的,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感觉朝气蓬勃,充满了希望!”得益于新中国的开放风气,女子同样可以求学,外婆陆续就读于象山小学、福州六中。
1957年,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参观集美学村,参与纪录片拍摄,留下了和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合影的珍贵照片。“当时也懵懵懂懂的,只知道是和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合影。嘉庚先生笑起来很慈祥,对学生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也许是父辈同为侨商的经历,让她对嘉庚先生倍感亲切,合影这一幕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毕业后,外婆到长乐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没多久就遇到她的“真命天子”。
二
1934年,我的外公孙一庄在福州连江东岱镇出生。他年仅8岁时,父亲孙后刚、母亲林瑞娥身染霍乱离世,便随两个姐姐寄养在叔父家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这个孤儿的命运,16岁的他考取福建省军区财经干校,而后就读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龙岩军分区漳平独立营。无论是在闽西冒着生命危险剿土匪,还是面向金门岛顶着枪林弹雨守边防,这些独特的经历都锻造了一名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党指挥枪,是我们浴血奋战、百战不殆的秘诀。能入党是特别光荣的事情,我们这里有信念、不怕掉脑袋!”谈及当年,老党员孙一庄指指脑门,眼神坚定。
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这部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的颁布,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法律基础。1958年,孙一庄回到位于马尾的十三师师部,偶遇邻家少女陈玉英,双双坠入情网,自由恋爱一年后成婚,是婚姻自由时代新风下的一段佳话。
三
时光一晃,到了20世纪70年代。1971年,外公复员到了福州公交公司,主动要求从基层做起,当了三个月的汽车修理工,而后留任汽车九团汽车修理厂书记,直到1976年重新转业安置,改任福州市金属材料公司副经理、金属回收公司经理。由于外公职务的原因,不少人上门送红糖鱼肉,还有塞粮票红包的。外公讲党性、倡清廉,一文不取,遇到分房、加工资这样的事情,更是以身作则,把这些机会先让给家境困难的同事。“你外公做事特别有原则,逢年过节上门送礼的人不少,他都把人家撵出去,什么都不收,真是一根筋!我们家是全单位最后一批搬到楼房里的。”外婆嘴里埋怨,可眼里带笑,这样的“有原则”是她欣赏并敬佩的。也多亏了贤惠的外婆,持家有道,充分利用有限的物资,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此时的外婆作为军属,被安置到位于台江区广达路的福州电表厂上班。身披防尘服,一丝不苟地检验着每个产品,是她日复一日的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江南北,同样为东南一隅的福州带来一股清新之风。1979年6月,福建率先在全国提出利用外资加速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想,并迅速付诸实践,外资公司作为新鲜事物出现在了榕城街头,也激发了闽人“闯”的基因,外婆也是其中的一位。她来到马尾快安的一家中日韩合资石材公司担任管理人员,大刀阔斧地开展了系列改革:将食堂的传统蒸屉换做电动,解决了全公司600张嘴的吃饭问题;建设专用冰库,将鱼肉蛋等必需品从零购转为批发,大大降低了后勤成本;将冰爽的豆浆免费送到酷暑难耐的车间……回忆起当年的公司改革,外婆爽朗地笑了起来:“当时全公司上下对我都特别服气,大家也变得很团结。我很开心,因为做的事情有价值呀!”当年的外婆也许不会想到,福建的民营经济脱胎于她曾经奋斗过的国企,借力改革开放引入的外资侨资,以“三来一补”起家、“三闲起步”,从星星之火而终成燎原之势,已成为福建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她的孙辈如我,作为一名工商联人,正扎根民营经济统战领域,以政策研究、建言献策为本职,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热潮。
四
合上记忆的相册,如今的外婆已迈入耄耋之年,“还是新中国好”是她时不时念叨的口头禅。如果当年没有踏上归家的客船,这颗漂泊的游子心难有归处,她也不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从而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收获斑斓多彩的人生。现在的她还是和儿时一样,喜欢喝咖啡饮冰水,爱侍弄花草尤其是玫瑰、会做地道的印尼美食,十年前去北京旅游的时候还脚蹬高跟鞋,在什刹海公园即兴和路边乐团来了一段印尼舞,赢得掌声无数。
2018年盛夏,我的外公外婆迎来了他们的钻石婚庆典,既有四代同堂的温馨,也有亲朋好友的祝福,好不热闹。有这样的幸福晚年,她更感恩新时代:“住在山清水秀的有福之州,生病住院有医保花销不大,儿孙环绕平平安安,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人家的获得感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明。
这就是我家的同心故事,无论是外公孙一庄,还是外婆陈玉英,都是大时代的小人物、新时代的受益人。外公的一心向党、秉公无私,外婆的同心而行、敢拼会赢,共通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感念,这份历久弥新的情感,已成为家中瑰宝,将会代代传承。 (董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