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里的侨力量
文章字数:2831




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5周年。科特派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在南平,有一批来自侨界的科特派——“侨特派”,他们是科技创新的领头人、产业振兴的领路人、乡村共富的带头人,他们积极投身基层一线贡献侨智侨力,念好乡村振兴经。
科技创新的领头人
归侨谢福鑫是全国首批科技特派员。他曾经赴日本长崎县农业经营大学学习巨峰葡萄栽培技术,一年学习期满后,从日本带回100株巨峰葡萄苗,在南平市建阳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999年2月,南平市通过政府选派、双向选择,启动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试点,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时年56岁的谢福鑫正是其中一员。
20多年来,谢福鑫从事农技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当了10期科特派,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果农1万多人次。除了开培训班,大多数时间他都随身带着“三件宝”(单车、干粮、工具包)下乡,往每家每户的葡萄园跑。谢福鑫还请来了“洋特派”——日本的中山鹤教授以及北京、台湾等地的专家们给葡萄种植户培训传授葡萄果酿酒(醋)、制汁技术,指导利用葡萄嫩枝、幼果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生产酵素肥料,利用冬季修剪的枝条生产竹荪食用菌等,有效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综合效益。
在以谢福鑫为代表的科特派的推动下,闽北葡萄种植规模从100株发展到6万多亩,年产量达8万多吨,年产值达6亿多元,谢福鑫也收获了农民朋友们称呼他为“葡萄仙”的赞誉。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40多项荣誉,今年10月被评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个人”。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灵魂在于创新。“侨特派”作为当地科技创新的领头人,通过攻克技术难题,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新加坡侨眷谢从寿是福建省第一批省级科特派。一次下乡途中,他了解到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是福建著名的吊瓜之乡,但是吊瓜脱毒组培苗长期依赖从浙江引进,存在种苗质量不稳定、脱毒不彻底、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出于专业责任感,谢从寿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南平市自己的吊瓜脱毒组培苗。
在尝试了1992种培养基之后,2019年,谢从寿终于研发出吊瓜脱毒组培苗,但落地成活率只有40%。他又尝试了近百种材料和配方,2022年,吊瓜脱毒组培苗落地成苗率提升至95%,并在南平市各县(市、区)广泛试种成功。如今,谢从寿培养出的吊瓜脱毒组培苗被推广到广西、贵州、湖南、陕西等省份,南平市成为全国吊瓜脱毒组培苗的重要来源地。
产业振兴的领路人
成功研发出脱毒组培苗后,为了培训农户、推广吊瓜,“侨特派”谢从寿及其团队一年驱车4万多公里,跑遍南平市10个县(市、区)100多个村庄,每年开展科技培训20余场。农户们都说:“没吊瓜的地方有谢特派,有吊瓜的地方更有谢特派。”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南平市建阳区徐市镇南槎村村民陈久乐不禁感慨。2021年,在谢从寿的鼓励下,陈久乐联合朋友一起种植了10亩吊瓜。谢从寿常常驱车到村里,手把手传授整地、起垄、浇水、施肥、防病、打虫技术。一个教得细致,一个学得认真,这10亩吊瓜当年就获利8万多元,成了该村的“爆炸性新闻”。此后,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尝试种植吊瓜。
在谢从寿的指导下,南槎村探索出一条“以产带村、共同致富”的发展新路径,从种植无优势、产品无品牌、农业无特色的“三无”村落,变成了南平市的“吊瓜中心”,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市、区、县,甚至广西、贵州的农户前来参观、交流、学习。谢从寿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吊瓜专家。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侨特派”作为领路人,将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助力当地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特派制度还通过市场机制,让科技人才资源与农村、农民资源联结、互动,实现更新、更高、更深层次的优化组合。近年来,南平市通过“双向选择、按需选派”,促进“高端引”“社会聘”“基层培”等产业需要的多元人才导入,推动科特派工作从第一产业服务向第二、第三产业服务延伸,从单一科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从节点服务向全链条服务拓展。
2021年,由归侨卢璋所创办的欧浦登(福建)光学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南平市顺昌县建设了明晶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明晶综合体”),它集种业选育、工业旅游、农业观光和研学教育于一体,其中建设有草莓脱毒种苗组培繁育基地、良种苗木培育示范基地和渔业种源繁育示范基地等。
为破解南方种植优质草莓的难题,“侨特派”卢璋带领团队开启了草莓种苗繁育研究,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展合作,由该所副所长、著名草莓育种领域专家蒋桂华和研究员杨肖芳担任科技特派员,全面推进草莓种苗脱毒组培工作。
明晶综合体还开启了闽北山区淡水鱼繁育的先河。通过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引进科特派团队,成立明晶渔业研发中心,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预计年产淡水鱼300吨。综合体还瞄准珍稀中草药赛道,计划打造七叶一枝花、黄精、金线莲、芍药等繁育基地,并建成顺昌珍稀中草药展示馆。
乡村共富的带头人
“我们闽北的自然环境优越,特别适宜养蜂,我也喜欢这份事业,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为家乡的振兴出一份力。”意大利归侨周胡斌看好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回国后选择在山林中养蜂。
蜂蜜好吃,蜂难养。周胡斌努力学习养蜂知识,并向养蜂能人拜师求艺。他先后在南平市建阳区以及武夷山的山林中设立养蜂场,还成立了吴芳荣农林专业合作社和云谷家庭农场,并加入了建阳区养蜂协会,其蜂箱逐渐发展到近1000箱。2020年,周胡斌被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选派为“侨特派”。
周胡斌还注重营销,积极参加电商培训,制作发布短视频,逐渐打响知名度。不仅自己的蜂蜜不愁销路,他还帮助合作社其他成员卖蜂蜜,带动当地的蜂农致富,成为乡村共富的带头人。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周胡斌带动当地10余位上了年纪的蜂农平均每年每人增收约3万元。
近年来,南平市围绕“为民”目标,导入基层活水,创新从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返乡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任乡土科特派500人,充分释放农村“邻居”效应,不断做大做强本地“土特产”,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科特派制度发源地,南平积极争当排头兵。继2021年11月出台福建省首个地方标准《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后,南平持续推进国家标准编制工作,
2023年11月,《农业社会化服务 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同时,南平市侨务部门积极发挥与侨联络广泛的优势,根据市场和农民实际需要,积极统筹侨资、侨智资源,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支持、项目支持,挖掘、发挥“侨特派”力量。
南平市侨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用心用情为侨服务,在侨胞与科特派平台间牵线搭桥,发挥好机制与侨界力量相结合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擦亮“侨特派”工作品牌。
(邓金花 谢渊涵/文 南平市侨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