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冬至:岁末暖阳回,万物始更新
文章字数:1101
  12月21日,太阳精准地运行至黄经270°,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如约而至。这一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抬升,北半球的白昼也随之慢慢延长,预示着寒冬虽深,但阳气已悄然回升。
  冬至,这一古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在农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人便已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精准地测定出了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一个,冬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冬至不仅是白昼渐长的起点,更是阳气回升、吉祥降临的时刻,因此值得庆贺。这一习俗在《晋书》中也有记载,魏晋时期冬至日,皇帝会接受万国及百僚的称贺,其仪式之隆重,仅次于新年。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冬至二候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冬至三候水泉动:再五日“水泉动”,水泉因阳气初生而开始暗暗流动。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冬至时节阳气回升的生动写照。
  民间习俗从冬至开始“数九”,标志着寒冬的到来。各地有不同的“九九歌”,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录着从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华北地区的“九九歌”便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在民间被视为重要的节日,有贺冬、拜冬之俗。有些地方还会向长辈敬赠鞋袜,寓意“迎福践长”。旧时,人们还会举行“消寒会”,亲友相聚、宴饮作乐,共度寒冬。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冬至的重视,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冬至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馄饨、饺子、汤圆、糯米饭等时令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蕴含了人们对身体康健的祈愿。其中,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尤为盛行。这一习俗背后,还流传着一段关于“医圣”张仲景的感人故事。他曾在冬至那天煮“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称为“饺子”。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南阳等地流传,民谣有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不仅是岁末的节点,更是新生的始点。它代表着又一个岁时轮回的开始,寓意着万物更新、生机盎然。唐代白居易笔下的冬至,是思家的情怀;宋代阮阅笔下的冬至,则是欣喜与温暖的交融。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展现了冬至在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九九消寒图中的梅花添上最后一朵,当“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句描完最后一笔,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冬至,是寒冬的告别,更是温暖的启程。 (韩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