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阳:千年凤咮 砚刻匠心
文章字数:1761





郑世阳,福建惠安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南平市凤咮砚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复原人,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作品《寒江独钓》获2021年中国(苏州)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砚雕作品《寒江孤影》获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争艳杯”银奖。
砚台是中国书法的必备工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文人墨客均视砚台为知已好友,不仅为砚著书,还为砚作诗刻铭。
凤咮砚本是北宋时产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黯淡滩的文房名砚,宋国子博士王颐赴建州任职时,特请苏东坡为砚赐名,苏东坡初见此砚,便爱不释手,取名为“凤咮砚”。一时间,凤咮砚名声大噪。可惜,端、歙、洮三砚流传至今,与之相关的美谈历代不息,凤咮砚却在一时名噪后逐渐偃旗息鼓,消失于千年历史长河中。
郑世阳出生于“中国雕艺之乡”福建省惠安县,受先辈的雕艺熏陶,幼年时便展现出优异的艺术天赋。2015年,郑世阳前往北京进修时,结识中国知名砚雕家吴笠谷,获悉福建南平的凤咮名砚制作技艺已失传近千年,尚未有人尝试复原,郑世阳内心深受触动,嗜学好古、醉心雕艺的他,自进修回来后便决定要让凤咮砚重现于世。历经数年艰苦探索,如今他终于成功复原凤咮砚技艺。
砚台的选材至关重要,关系到砚台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古籍记载,出自南剑洲黯淡滩的南剑石石质细润绵密,水纹淡雅高贵,多有金星点缀,是制作凤咮砚的理想材料。但寻石之路,艰辛且漫长。一开始,郑世阳对南剑石的印象是模糊的,在无数遍翻阅古籍、无数次摸遍延平黯淡滩后,他辨别南剑石的“火眼金睛”逐渐炼成,也终于在滩底寻得最适合制作凤咮砚的石材。
在辨石之道上他总结出“一看、二抚、三听、四磨”的辨石经验。“一看”即看石质、看石形、看瑕疵;“二抚”即以手抚石,感知砚石的润与糙、粗与细,手感好,砚石的石质就好;“三听”即即听砚石声音,声音如金属,清脆者为上;“四磨”即用砂纸磨石面,如磨出石浆稠密,呈乳白色者则为佳。
古今多少事,都自砚台出。砚台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所珍重,砚台的形制设计更是艺术元素和文化价值的双重体现,极为考验制砚人的技术水平。作为凤咮砚的非遗传承人,郑世阳在凤咮砚技艺复原后,坚持用其独到的艺术创意赋予凤咮砚新的生命。在制作砚前,郑世阳结合每块石材的形状、质地和纹理,融入闽北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元素,确定砚台雕刻的主题后,在画纸上描摹初稿,再用笔在石材上绘制取型,每一方砚或着重人文情怀,或表现山水禅意,亦或体现生活雅趣。例如,以“武夷三翁”为主题的创意板砚,在取型方面,根据南平市延平区当地出土的板砚文物造型特点,精心设计出砚台的形状与布局,以点线面的构建,结合诗词画的意境,展示出“武夷三翁”问道武夷山、寄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的心境足迹。
以中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复台的事迹为题材设计的“成功砚”是双面意象砚台。正面以浮雕、薄意和阴刻技艺,再现了战船破浪前行的壮观场面,背面篆刻郑成功人物肖像和诗词铭文,歌颂英雄。砚池边沿祥云绕日,寓意和平安康。工稳、平正的砚池与周边随形就势的试刻形成对比,观之美而不厌。砚台的大容土性与人文底蕴在郑世阳的雕琢下和谐相容。
“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郑世阳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意为先,让国画、书法、诗文等具象的、抽象的、意象的、叙事的和观念的中国人文艺术精神,结合浮雕、薄意雕、阴阳线刻等雕刻技艺,在小小的砚台上极致展现。薄而雕之,其雕工之巧,其惜石善心,融合闽地文化的厚朴之韵和天工人工的自然之巧,凝结成一方方精美绝伦的凤咮砚。
凤咮砚复原事宜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郑世阳进一步与业内人士共同确定了制砚的八道工序:选矿、锯坯、画稿、雕刻、打磨、上蜡、制作砚盒以及成品检查。凤咮砚的生产自此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再也不是古籍里的寥寥数语。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郑世阳在延平区茫荡镇安丰村里溪山庄成立世阳雕刻制品公司,恢复了凤咮砚的生产,对福建砚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武夷山职业学院也设立了专业课系,由郑世阳教学雕刻艺术。在郑世阳的努力与坚持下,这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日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尚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