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乡音解乡愁
文章字数:1923
闽南情、祖地行、故乡音,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连日来,32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长泰籍海外侨胞利用参加长泰区第十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机会,走一走乡路,看一看乡景,聊一聊乡情,慰籍心底里挥之不去的那一缕乡愁。
在侨史馆揭牌仪式上,他数度哽咽
“这是我先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没想到长泰政府能把我的家族故居修缮保护得这么好……”讲到这里,汤文建再次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场参加揭牌仪式的嘉宾则再次报以掌声。11月26日下午,长泰侨史馆揭牌仪式在坂里乡新春村侨厝“将军第”前举行,印尼锡江华裔汤文建作为海外侨胞代表致辞。
汤文建是印尼著名侨领汤河清第五代孙。汤河清(1845年—1910年)是漳州市长泰石铭里大鸬鹚春芳社(今坂里乡新春村)人,少时随乡亲远赴印尼望加锡谋生,凭着勤俭、诚实和拼搏的精神,逐渐建立了庞大家业。
清光绪初年,我国华北地区爆发灾荒,汤河清牢记故土乡情,赈济大量谷物和大洋,还在印尼华社中掀起“救灾赈民”活动,受到清廷嘉奖,御赐赏戴花翎副将衔,并敕建“将军第”。汤河清之子汤龙飞(1872年—1942年),继承其父亲遗志,抗日战争时期,捐赠巨资作为救济抗战难民之用。
2023年,长泰区启动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坂里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缮了汤河清故居“将军第”,并联合区侨联共同建成长泰侨史馆。
走进长泰侨史馆,汤文建举着手机四处拍摄记录。在这座仅四百平方米的空间里,珍藏了上千件展品——从日常器具到侨批信函,从历史文献到实物资料。汤文建想用照片和视频,让更多海外乡亲和华裔新生代,了解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
凝视着历经几个世纪风雨却光彩依旧的红砖白石,汤文建眼眶泛红。他说:“将我的太祖父汤河清、曾祖父汤龙飞故居‘将军第’建成长泰侨史馆,见证着两位先祖对家乡和海外做出的卓越贡献,承载着我们汤氏一族心系桑梓、敢闯敢赢的赤子情怀。”
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她一笑觅知音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第一次听琴,第一次抚琴,第一次感受古琴文化,体会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龙人古琴文化村琴堂里,古琴老师的一首象征友谊的《高山流水》,让华裔青年黄蓓慧感触颇深。
龙人古琴文化村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致力于古琴文化在海外传播。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黄蓓慧和10多位长泰籍海外乡亲第一次与古琴近距离接触,现场观看古琴制作,亲耳聆听古琴乐曲,亲手拨动古琴冰弦,沉浸式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黄蓓慧是一位新生代的华裔,第一次踏上了祖辈的故乡,心中满是激动与忐忑。她曾无数次在父母、长辈的口述与照片中,想象着这片土地的模样。但当她真正来到长泰祖地,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却难以言表。
“父母亲多次让我一起来福建,因为这是我祖父祖母的出生地。我也渴望回到故乡,这次终于实现夙愿。看到中国真的很美,很伟大,很发达,觉得很自豪。”这一路所见所闻,让黄蓓慧对故乡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印象。
在坂里乡聚会交流时他们清唱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在坂里乡聚会交流中,穿着印尼传统服装的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张奕伟带头清唱了《我的中国心》,引起了共鸣,将聚会引向高潮。
张奕伟是一位华文老师,普通话讲得标准,闽南话也讲得地道。在参观了坂里丽田园之后,年过七旬的张奕伟显得兴致很高:“现在的故乡风景美丽,道路宽敞,比海外的农村好太多了。”
张奕伟的激动与兴奋感染了在场的海外侨胞们。印尼锡江华裔何昆山也是其中一位。1974年,何昆山踏上了寻根之旅,最终在坂里乡寻回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自那时起,何昆山多次穿越山海,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借助侨联温暖之手,先后帮助十多位同样心怀故土的华裔找到了自己的亲属。他说:“每一次的归来,都让他看到了故乡的巨变。2014年回来带了3个孩子。这次回来也带了7位亲属。我们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寻根究底,找到自己的亲人。”
老侨胞曾漳才是参加海外侨胞故乡行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年陪着父亲归来时,心中那份爱国爱乡的情怀便如种子般种下。如今,满头白发的曾漳才携子而归,心中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丝毫未曾改变。此情此景,无论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致敬,还是对这片土地无尽的热爱与向往都一如当年。曾漳才说:“我今年88岁了,很荣幸应邀来参加长泰区的侨代会。相信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长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爱在长泰·情暖侨心”海外侨胞故乡行,每一位归来的游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而故乡长泰也以她独有的方式欢迎着每一位归来的孩子,用温暖与包容诉说着那份永不褪色的亲情。
(林毅鹏)
在侨史馆揭牌仪式上,他数度哽咽
“这是我先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没想到长泰政府能把我的家族故居修缮保护得这么好……”讲到这里,汤文建再次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场参加揭牌仪式的嘉宾则再次报以掌声。11月26日下午,长泰侨史馆揭牌仪式在坂里乡新春村侨厝“将军第”前举行,印尼锡江华裔汤文建作为海外侨胞代表致辞。
汤文建是印尼著名侨领汤河清第五代孙。汤河清(1845年—1910年)是漳州市长泰石铭里大鸬鹚春芳社(今坂里乡新春村)人,少时随乡亲远赴印尼望加锡谋生,凭着勤俭、诚实和拼搏的精神,逐渐建立了庞大家业。
清光绪初年,我国华北地区爆发灾荒,汤河清牢记故土乡情,赈济大量谷物和大洋,还在印尼华社中掀起“救灾赈民”活动,受到清廷嘉奖,御赐赏戴花翎副将衔,并敕建“将军第”。汤河清之子汤龙飞(1872年—1942年),继承其父亲遗志,抗日战争时期,捐赠巨资作为救济抗战难民之用。
2023年,长泰区启动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坂里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缮了汤河清故居“将军第”,并联合区侨联共同建成长泰侨史馆。
走进长泰侨史馆,汤文建举着手机四处拍摄记录。在这座仅四百平方米的空间里,珍藏了上千件展品——从日常器具到侨批信函,从历史文献到实物资料。汤文建想用照片和视频,让更多海外乡亲和华裔新生代,了解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
凝视着历经几个世纪风雨却光彩依旧的红砖白石,汤文建眼眶泛红。他说:“将我的太祖父汤河清、曾祖父汤龙飞故居‘将军第’建成长泰侨史馆,见证着两位先祖对家乡和海外做出的卓越贡献,承载着我们汤氏一族心系桑梓、敢闯敢赢的赤子情怀。”
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她一笑觅知音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第一次听琴,第一次抚琴,第一次感受古琴文化,体会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龙人古琴文化村琴堂里,古琴老师的一首象征友谊的《高山流水》,让华裔青年黄蓓慧感触颇深。
龙人古琴文化村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致力于古琴文化在海外传播。在龙人古琴文化村里,黄蓓慧和10多位长泰籍海外乡亲第一次与古琴近距离接触,现场观看古琴制作,亲耳聆听古琴乐曲,亲手拨动古琴冰弦,沉浸式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黄蓓慧是一位新生代的华裔,第一次踏上了祖辈的故乡,心中满是激动与忐忑。她曾无数次在父母、长辈的口述与照片中,想象着这片土地的模样。但当她真正来到长泰祖地,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却难以言表。
“父母亲多次让我一起来福建,因为这是我祖父祖母的出生地。我也渴望回到故乡,这次终于实现夙愿。看到中国真的很美,很伟大,很发达,觉得很自豪。”这一路所见所闻,让黄蓓慧对故乡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印象。
在坂里乡聚会交流时他们清唱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在坂里乡聚会交流中,穿着印尼传统服装的印尼锡江印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张奕伟带头清唱了《我的中国心》,引起了共鸣,将聚会引向高潮。
张奕伟是一位华文老师,普通话讲得标准,闽南话也讲得地道。在参观了坂里丽田园之后,年过七旬的张奕伟显得兴致很高:“现在的故乡风景美丽,道路宽敞,比海外的农村好太多了。”
张奕伟的激动与兴奋感染了在场的海外侨胞们。印尼锡江华裔何昆山也是其中一位。1974年,何昆山踏上了寻根之旅,最终在坂里乡寻回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自那时起,何昆山多次穿越山海,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借助侨联温暖之手,先后帮助十多位同样心怀故土的华裔找到了自己的亲属。他说:“每一次的归来,都让他看到了故乡的巨变。2014年回来带了3个孩子。这次回来也带了7位亲属。我们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寻根究底,找到自己的亲人。”
老侨胞曾漳才是参加海外侨胞故乡行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年陪着父亲归来时,心中那份爱国爱乡的情怀便如种子般种下。如今,满头白发的曾漳才携子而归,心中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丝毫未曾改变。此情此景,无论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致敬,还是对这片土地无尽的热爱与向往都一如当年。曾漳才说:“我今年88岁了,很荣幸应邀来参加长泰区的侨代会。相信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长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爱在长泰·情暖侨心”海外侨胞故乡行,每一位归来的游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而故乡长泰也以她独有的方式欢迎着每一位归来的孩子,用温暖与包容诉说着那份永不褪色的亲情。
(林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