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外的风景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
文章字数:2726
    ▲翻修后的隆德居 (图源:“泉州通”客户端)

    ▲晋江安海镇溪边村 (图源:晋江经济网)

    ▲俄罗斯归侨方磊(左三)在家乡明溪县罗翠村指导农户种植猕猴桃。 (图源:明溪侨联)

    骆邦绘在剪裁香榧树。  (图源:南平侨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要求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侨”是福建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侨力量”促进侨乡共同富裕,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点子 搭台子把建设侨乡视为己任
  近期,泉州南安市码头镇宫占村侨厝“隆德居”屋主戴凤河花40多万元整修房屋后,以每年1元的价格租给村里使用。戴凤河在20世纪80年代远赴菲律宾打拼,后举家移居菲律宾。村里希望将闲置的“隆德居”盘活,用于造福村民及开展乡村文化工作。戴凤河听说后,表示赞同,还自掏腰包,对老旧的房屋进行翻新,并专门回国查看,确保工程质量。戴凤河的善举不仅让“隆德居”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这只是闽籍侨胞心系故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福建侨乡,侨胞历来有恋祖爱乡的传统,他们持续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献计出力,不少侨胞更是把助力家乡建设视为己任。
  福州市连江县梅洋村自古有种梅传统,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栽有梅树。近年来,梅洋村做足梅花文章,探索“党建带动、梅花带富”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文旅经济,先后斩获全国文明村镇、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
  梅洋村曾经是贫困村,蜕变为如今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离不开“侨力量”的贡献。据统计,梅洋籍海外华侨华人达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欧美、东南亚等地。1991年,在知名侨领刘官政的倡导下,海内外梅洋乡亲共同集资280多万元,修通了最早的通村道路——凤梅路,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从山窝子直达县城。20多年过去了,村里面临新的难题——由于路太窄,车难行,制约了经济发展。2016年,村委会联合村侨联召集村民商量,决定将凤梅路从3.5米拓宽到6米,而拓宽凤梅路工程所需的2000万元资金中,侨胞捐款达1100万元。
  路修好了,如何兴产业,闯出一条富民路?村委会再次向侨胞、村民征集“金点子”。“立足生态优势,发展休闲旅游。”大家很快达成共识。侨胞与村民共同筹资3000万元建造梅园、亭台水榭,治理梅溪水环境,引进梅花新品种,打造以“梅溪、梅峰、梅林”为主的观光路线;利用古厝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形成“春踏青、夏避暑、秋闻桂、冬赏梅”的模式,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投资金 兴产业带动侨乡可持续发展
  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溪边村是远近闻名的侨村。曾经的溪边村缺乏支柱产业,村中基建落后,村民们饱受房屋破旧、道路不通、垃圾遍地等问题困扰。2016年以来,澳门福建同乡总会会长、菲律宾侨眷许健康先后捐款1.25亿元支持溪边村美丽乡村建设,建成村民独栋住宅、书藏楼美术馆、能琴公园、溪边公园等一批惠民工程。如今,溪边村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教,乡村建设、产业合作、文化教育并行发展,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耕休闲旅游、宝旺金属、乡村联盟驿站等一系列‘造血’项目,我们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安海镇溪边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许自兴表示,村企合作项目盈利所得资金会用于乡村的建设与公共设施维护,剩余的资金则以分红的方式发放给社员。  
  在侨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侨胞的资金、人力、信息等介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美化。
  昔日的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卓岐村咸水荒坡,以近海捕捞和海产养殖为业,祖辈漂洋过海讨生活;今日的卓岐村高楼林立、别墅成群,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一切变迁得益于“侨力量”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新加坡、泰国等海外王氏宗亲先后向家乡捐资达1200万元,襄助家乡校舍、村道建设等19项公益事业。
  卓岐侨胞还出资出力推动家乡产业振兴。早在20世纪80年代,归侨、侨眷就用10多万元侨汇营造果园800多亩,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新加坡卓岐王氏同乡会成立了新加坡卓岐投资公司,与卓岐村签订了首个投资项目星侨酒店,后续又有东园食品等6个项目落户卓岐。侨胞王美球先后引入资金2亿多元,兴建集旅游、休闲度假、养老为一体的瑞成休闲山庄,让卓岐村成为休闲胜地。
  引技术 敢创业化身侨乡致富带头人
  三明市明溪县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内陆新侨乡。近年来,明溪县深入实施“三侨回归”工程,推动侨力回归、侨资回流、侨智回援。同时,支持经济实力强、群众威望高、敢闯敢试的华侨返乡竞选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具有明溪侨乡特色的发展路子。
  “我在国外做农业已经5年了,之所以回国,是想趁年轻,回来打好事业的基础。”三明市东方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俄罗斯归侨方磊说。
  2009年,方磊跟随父亲前往俄罗斯,在父亲的蔬菜农场学习蔬菜种植、灌溉、配送等技术以及农场的管理经验。2015年,明溪县出台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明溪县城关乡罗翠村创业,发展硒锌猕猴桃产业。经过8年的努力,方磊已在罗翠村流转土地500亩,种植猕猴桃360亩,猕猴桃每年产量达25万斤,产值达200万元。公司还为罗翠村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9月中下旬,香榧进入采摘季。得益于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对生产、加工工序的严格把关,“80后”巴西归侨骆邦绘种植加工的香榧品质优良。2019年,骆邦绘回国后,看好香榧市场前景,先后成立了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最爱小溪生态家庭农场、榧常香农业专业合作社。他不仅种植培育香榧,还炒制、销售香榧果。骆邦绘自己种植了200亩香榧,合作社则种植近400亩香榧,每年一共可产香榧干果1万公斤。2022年,合作社入选“武夷山水”品牌,经济效益更好了,每年每户社员平均增收5万元。
  “国外的风景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我想回家,也愿意回家,在家乡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骆邦绘说,“‘侨’的大家庭很温暖,我们这些海外归乡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据介绍,在南平,像骆邦绘这样的归侨还有许多,如在建阳区漳墩镇种植小白茶的匈牙利归侨肖应辉,在建阳区和武夷山山林中养蜂的意大利归侨周胡斌,在邵武市高峰村从事民宿和生态果园产业投资的新加坡归侨张青兰等。近年来,南平先后引导新加坡、巴西、匈牙利、意大利、马来西亚等11国侨胞返乡创业,同时选聘侨界科技特派员到各基层农村开展产业引领、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赋能农村产业发展。
  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强调:“加强乡村振兴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在福建,众多闽籍华侨华人出点子、搭台子、投资金、引技术、促合作……“侨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走出新路,“侨”与“乡”正实现双向奔赴。 (邓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