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文章字数:201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建瓯市把培育“新农人”队伍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作用,坚持引才育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以现代新农人为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凝聚发展合力,打造强基培优“新矩阵”
  实施“外引内培”双轮驱动,为“新农人”干事创业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队伍。
  一是吸引“新乡人”成为乡村蝶变“新动力”。流转盘活村民自建房、校舍、厂房等闲置资产,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候鸟式”基地,为“新农人”提供“拎包办公”的创业兴业平台。截至目前,盘活释放5157宗、1172亩闲置宅基地和3000多亩可交易集体建设用地量,培育24个省市级“绿盈乡村”、7个省级乡村振兴带,完成16个传统村落、3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打造“丹枫白露”、“九仙画苑”等文旅品牌,新建8个果蔬冷链库房,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二是激活“原乡人”锻造产业发展“主力军”。引导“新农人”参与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全过程,整合乡村手工业者、民间工匠等“土专家”“田秀才”,推动就近就业。截至目前,18个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公司投入运营,共承接项目55个,项目总金额941.2万元,盈利59.2万元,带动村财增收91.3万元,带动工匠增收129万元。深入挖掘农村发展新潜能,探索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在全市14个乡镇打造14条示范带,策划生成项目207个、总投资22.13亿元。
  三是召唤“归乡人”争当乡村发展“领头雁”。鼓励优秀“新农人”回乡任村干部或领办企业,实施优秀人才村干部“后备培养”“素质提升”等计划,149名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回村担任村主干,占比65.14%。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会引客等形式,共推家乡发展。2022年以来,累计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华帜教育职教产业园、5亿元的福建绿晟照明科技有限公司LED智能灯具产业园等回归项目14个,总投资达69.05亿元。
  激发发展动力,培育创新创业“新引擎”
  聚焦“新农人”所盼所需,发挥金融帮扶、品牌培育、电商助力与发展致富“双促进”作用,提升“新农人”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是增强金融“帮扶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优化“财政+保险+银行”合作机制,用好“福村贷”“竹笋贷”等金融工具,创新开发“新农人”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应用。截至目前,共完成对社会化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农人”群体总授信374户、金额共8857万元,用信7237万元。
  二是发挥品牌“带动力”。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错位发展战略,在农村一线的“新农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示范带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建立迪口甜柿、南雅脐橙、葡萄、玉山翠冠梨等水果科技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岩壁山茶业、曹岩氧森等企业实施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项目。
  三是激活市场“生命力”。构建“新农人+电商+物流”体系,探索网络代表人士“新农人”参与直播带货、乡村电商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大与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直播平台的合作力度,持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网络动能”。加快闽北物流主枢纽闽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投入使用,“三通一达”日均吞吐量达12万件、同比增长30%;拥有3A级物流企业13家,货物周转量57.27亿吨公里。
   提高发展效力,注入科技“新动能”
  引导“新农人”发挥带头作用,推动人才流、资金流、资源流向基层下沉,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升。
  一是深化“技术+”,实现联农带农。壮大“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师资队伍规模,发挥“新农人”技术的“乘数效应”,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10人次,高技能人才209人。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田间地头+流动课堂”“实地调查+现场指导”等教学模式传技术、解难题,让农业知识更加实用适用、入心入脑。2023年以来,组织召开农民技能培训会26场次,累计培训农民、种植大户3500余人次。
  二是深化“科技+”,实现高产高效。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培育科达现代农业、永发现代农业等3家育苗服务企业,成立圆旺元种业产业研究院,建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建瓯)展示评价基地150亩,鲜食玉米、蔬菜等种子供应占全省市场20%以上,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搭建“建瓯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托管产品的可查、可测、可追溯。据测算,全程托管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相比,农户每年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10%左右,托管服务组织每年可增加30%的收入。
  三是深化“合作+”,实现增收创收。推动“民企带村”,完善“公司+集体+新农人”利益联结链条,持续推行“百会联百村”“跨村联建”“万企兴万村”等有效模式,组织双羿竹木、双龙戏珠等15家民营企业,6个乡镇商会及异地商会与村结对共建,通过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就业支持、公益建设等方式与24个村结对共建,实施“兴村”项目19个,投资金额7806万元,带动村财增收1500余万元。
  (张水丽/文 陈晓丽 林静琦 方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