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林兰英:“如果为了钱我就不会回来了”
文章字数:1444

    1978年,林兰英(左二)与液相外延组人员在一起。

    1955年,林兰英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

    林兰英在办公室留影。

  人物名片
  林兰英,莆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美国归侨。曾任美国索菲尼亚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兰英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她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根硅、锑化铟、砷化镓、磷化镓等单晶,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微重力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新领域,并在砷化镓晶体太空生长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她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和“中国太空材料之母”;盛名之下,她却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生活作风。
  一
  林兰英从小树立的家国意识,不受任何人、任何物质的诱惑而动摇。
  1948年,林兰英只身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留学,1955年6月,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是该校建校以来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女博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学人才,她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毅然决然辞掉高薪工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后来,她还多次在接待外方来宾时拒绝对方“再回去做研究”的邀请。她曾说过:“如果为了钱我就不会回来了。”
  回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理想。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收入和财富的多少,而是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贡献越大其价值就越大。
  二
  林兰英以身作则,约束自我,也深刻影响着身边人。
  她的生活极其简朴,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一直很严格。
  那时条件受限,她带领团队,用砖头搭建起实验平台,自制单晶炉。夏天,实验室连电风扇都没有。单晶炉拉制时,屋里非常炎热,林兰英常常热到全身起痱子,却从未因身体原因暂停一天实验。
  据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高级实验师孙文荣回忆,林兰英的铅笔盒是一个原本用来装微量元素的塑料盒。她的铅笔头短得不方便使用时,她会用纸卷起来接着用。
  “2001年有一段时间,奶奶总是咳嗽,医生说不是感冒。后来妈妈去给她拿药,顺便多开了一些感冒药。当时院士的医药费是可以报销的,奶奶看到感冒药后十分生气,她说‘我明明没有感冒,为什么擅自拿这些感冒药?作为教训,这张发票不许报销’。”孙女林岚回忆道。
  林岚说,每次奶奶回到家乡莆田,最关心的就是家乡的科教发展和经济建设。家里的老宅面临拆迁,她积极支持家乡建设,主动将属于自己的拆迁补偿部分分给大家,鼓励老家的亲人们配合政府的拆迁工作。
  公而忘私在于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奶奶就是这样影响着家人和同事,在我小时候就给我种下了这颗种子。”林岚说。
  三
  林兰英大公无私,倡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病住院时还在关注青年的成长。
  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她积极为发展科学事业献言立论。针对当时科学界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她大力倡导不拘一格选拔青年人才,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她提出,评选人才要客观,对基础研究人员,应考察研究论文的水平;对应用研究人员,则应该重点考察其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
  她一直工作到人生最后一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原所长王启明回忆说,林兰英住进协和医院后,他前去探望,那时林兰英的精神还很好,侃侃而谈足有半个小时。两人谈到超薄层材料的生长和抗辐照电路的发展,以及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期望,唯独没有谈及她的身体健康。“她的精神、她的身影、她的音容,都在永远鼓舞着后人立志奋发、无私奉献。”王启明说。
  (郑丽萍黄晓敏 来源:同心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