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卢嘉锡:私财不足挂怀,国家大局永远是第一位的
文章字数:1497

    1960年代初,卢嘉锡在福州大学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1939年,卢嘉锡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人工放射性实验室。

    赴美学术交流期间,卢嘉锡专程前往拜会恩师、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教授,师生亲切交谈。

   人物名片
  卢嘉锡(1915年-2001年),祖籍台湾台南。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他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任领导职务。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
  卢嘉锡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他就毅然辞去国外的一切聘任,舍弃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回国“从事教育科研,报效祖国”。终其一生,他都为了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多插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而奋斗。
  在日常生活中,他一贯清正廉洁、勤俭朴素。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有一栋四层住宅楼,卢嘉锡就住在二层。他平时休息得晚,每晚临睡前,总要走遍楼上楼下,把楼道的灯一一关掉,然后才放心回去睡觉。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早年是卢嘉锡的学生和助教。据他回忆,卢嘉锡的办公室里有两个放信封的抽屉,其中一个放的信封是写公家的信时用的,另外一个放的是写私人信件的信封。如果是私人的信件,他就用自己在厦大百货商店里买的信封和邮票;只有是公家的信件,才使用厦门大学的信封,绝不滥用公家的资源。
  卢嘉锡不仅在细节上公私分明,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且细致。每当孩子们把饭粒撒得满桌满地时,卢嘉锡并没有生气,而是不断地用温和的语气教育他们“(吃饭)不能像鸡啄米一样,一边吃一边漏”,“要蹲下身把地上的饭粒捡起来”……慢慢地,把孩子们吃饭不规矩、浪费粮食的习惯纠正过来。
  侄女卢采蘩自高中起就住在卢嘉锡家中,食宿全由卢嘉锡提供,后来卢嘉锡又资助她上大学。因此,她与卢嘉锡的感情非常深。
  1984年,时任江苏省连云港市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卢采蘩到北京出差,住在卢嘉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家中。一晚,因有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市领导汇报,卢采蘩想借用家里的电话。卢嘉锡很严肃地拒绝了。他说,这是中科院专门为工作配的专线,亲属不能随便使用。卢采蘩听从叔父教诲,跑到西单电信局去打长途。卢嘉锡在家等侄女回来后,才放心回卧室休息。
  卢嘉锡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1981年,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不久他率团出国访问,期间,对方邀请他做了一次学术报告,并给予2000美元酬劳,而他用此为单位购置了1000多美元的科研器材。
  1990年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奖评选前,有人提出是否改为精神鼓励为主,发一张奖状,奖金就免了。卢嘉锡听到后心情极不平静:科学家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写出一本好书,竟连千元奖金也要被免除!为鼓励后人继续投身祖国科技事业,他率先捐出了自己刚刚收到的1000元稿费,这是该奖项的第一笔国内个人捐助。
  1999年10月,卢嘉锡以其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港币100万元。卢嘉锡郑重嘱托子女:这笔钱要存起来,不能动,以后作为奖励基金使用。
  卢嘉锡去世后,子女们遵嘱捐出,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捐款结合在一起,于2003年创立“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用以奖励在科学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教师、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2006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
  ……
  遥想1989年端午节,卢嘉锡仿效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写了一段话自勉,第一句便是:“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可见,在他心中,国家大局永远是第一位的,私财始终是不足挂怀的。他的至真、至纯、至善,让后世感怀至今。
  (吴可文,作者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授,本文由卢嘉锡家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