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内迁长汀办学8年多 陈嘉庚两次到长汀看望厦大师生
文章字数:2078
▲陈嘉庚在长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
▲1940年11月16日,陈嘉庚(右)与时任厦大校长萨本栋合影。
▲《厦门晚报》记者林晓云(左一)和集美人文学者吴吉堂(左二)听长汀文史学者郭如淮(右二)介绍国立厦门大学旧址的情况。
◀长汀文史学者郭如淮在纪念卷轴上签字。
▶六月十四日上午,林晓云(左)、吴吉堂(中)、郭如淮(右)在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门口进行直播。
▲林晓云(右)和吴吉堂(中)听郭如淮(左)介绍国立厦门大学旧址的情况。
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到长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行程有220多公里。14日下午,“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第三站来到长汀。
从1937年10月到1946年6月,厦大内迁长汀8年多。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仍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从初来时的3院9系发展为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4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成为“南方之强”,蜚声全国。
厦大内迁长汀办学
基本把学校都搬走
日寇侵华,为躲避战火,厦大决定内迁长汀办学。为什么选择长汀?据说,这是来自时任厦大教务长周辨明的建议。长汀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地形复杂,日本侵略者可能鞭长莫及。后来事实证明厦大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长汀,既为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的失学学生创造了就学可能,也确保了厦大师生的安全。
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停课,大批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装箱待运。
24日,师生们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开始向长汀进发。校长萨本栋制定周密计划,用了9辆大卡车将仪器、图书运到长汀。师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800里,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1月17日,厦大复课。据说,除了损失一箱生物药品外,其他教学仪器及各种图书资料均完好无损。
据后来资料记载,在抗战内迁高校中,像这样基本完整把学校搬走的例子并不多。当时,连校内理发店也跟着搬,理发店刘师傅听从萨本栋的建议,带着理发器材跟着厦大走。在长汀,厦大为刘师傅安排了一间小屋,满足全校师生的理发需求。
厦大已经捐给国家
嘉庚仍是念念不忘
1940年11月9日上午,陈嘉庚离开龙岩前往长汀。陈嘉庚对迁到长汀的厦门大学念念不忘,这是他创办的大学,如他的孩子一样,他日夜思念着。虽然学校已经捐给国家,成为国立厦门大学,但他的内心仍然时时挂念。他说:“厦门大学自七七启衅后,已知厦门危险,准备他迁,及‘八一三’上海开战后,即将重要图书仪器,及理化各物装妥箱内,移存鼓浪屿。及全校移往长汀,则陆续运往,尚有一部分未运去,比之他省诸大学迁移,书物有丧失殆尽者则为幸多矣,虽各器物未能完备,且战后又艰于添置,然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校舍系将旧有寺庙,草率添建权用,尚幸略可维持,近处空地颇广,拟再扩充学生,及增加他科。其时,学生六百余名,来学期拟添办电工科,至各种毕业生,多有出路,未毕业之前,多省已来聘定。”
校友在长汀城外恭候
全体学生在车站欢迎
1940年11月9日中午,陈嘉庚等人到达长汀。厦大校友会早已召集全体校友在长汀城外恭迎,全体学生在车站欢迎,有的学生也跑到城外去迎接。
陈嘉庚到达厦大南郊的时候,在此等待的学生们像潮水般涌上来。萨本栋也“以一种平时持重的步伐中所难看到的轻快的步伐趋向前去”,众人将陈嘉庚乘坐的汽车团团围住。萨本栋第一个与陈嘉庚热烈握手,之后介绍各界的欢迎者。在水泄不通的包围圈中,四名女生突破重围,给陈嘉庚先生献花。
随后,陈嘉庚被众人簇拥着前行。众人一直把他送到中南旅社,陈嘉庚连连说:“谢谢!谢谢!午后见。”众人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下午2点,陈嘉庚在萨本栋的引导下,踏进厦大校门,巡视全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
随后,陈嘉庚在全体教职员和学生们的期望中,来到学校大礼堂,为大家做讲演。陈嘉庚说:“我的捐资兴学,只是针对国家的需要,聊尽国民应尽的天职而已,而刚才萨校长竟给我以过分的褒奖,我实在不敢当。花一点钱来尽作为国民的责任,这在外国普通得如家常便饭,一点不足希罕。”
陈嘉庚在讲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学生们在兴奋的情绪下,以极其热烈的掌声将陈嘉庚送出礼堂。
嘉庚两次到长汀看望
所见所闻讲给学子听
1940年11月15日晨,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庄明理一行离开永安经过连城、龙岩前往长汀。萨本栋得知陈嘉庚将再次来到长汀,立即率各院院长及全体毕业学生前去迎接。陈嘉庚再次看望厦大师生们。
当天下午,陈嘉庚与厦大全体学生合影留念。是晚,厦大毕业学生借公园的县立图书馆设宴为陈嘉庚洗尘。席间,陈嘉庚应学生们要求,站起身讲述在南洋经营橡皮业的经过和感想。他在演讲中以种橡胶须防恶草与白蚁来比喻抗战和建设国家,“盖木不伐山不焚则地属荒野,草不斩蚁不除则苗必干枯”,生动形象,让学生们听后深有感触。会场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久久无法退去。
席散后,陈嘉庚应闽南同学之请,在公园会心亭与故乡学子谈话,详述到福建的沿途观感及前往永安的前后经过,把一路所见所闻、百姓生活痛苦情形讲述给故乡学子听。陈嘉庚最后说:“抗战三年来,我们已渐渐接近胜利了,一个最后的坚忍与苦斗来换取民族永恒的解放就在不久的将来可实现。”
(王东城 陈满意 郭航 来源:《厦门晚报》)
▲1940年11月16日,陈嘉庚(右)与时任厦大校长萨本栋合影。
▲《厦门晚报》记者林晓云(左一)和集美人文学者吴吉堂(左二)听长汀文史学者郭如淮(右二)介绍国立厦门大学旧址的情况。
◀长汀文史学者郭如淮在纪念卷轴上签字。
▶六月十四日上午,林晓云(左)、吴吉堂(中)、郭如淮(右)在国立厦门大学旧址门口进行直播。
▲林晓云(右)和吴吉堂(中)听郭如淮(左)介绍国立厦门大学旧址的情况。
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到长汀国立厦门大学旧址,行程有220多公里。14日下午,“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第三站来到长汀。
从1937年10月到1946年6月,厦大内迁长汀8年多。在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仍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从初来时的3院9系发展为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4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成为“南方之强”,蜚声全国。
厦大内迁长汀办学
基本把学校都搬走
日寇侵华,为躲避战火,厦大决定内迁长汀办学。为什么选择长汀?据说,这是来自时任厦大教务长周辨明的建议。长汀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地形复杂,日本侵略者可能鞭长莫及。后来事实证明厦大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长汀,既为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的失学学生创造了就学可能,也确保了厦大师生的安全。
1937年12月20日,厦门大学停课,大批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装箱待运。
24日,师生们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开始向长汀进发。校长萨本栋制定周密计划,用了9辆大卡车将仪器、图书运到长汀。师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800里,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1月17日,厦大复课。据说,除了损失一箱生物药品外,其他教学仪器及各种图书资料均完好无损。
据后来资料记载,在抗战内迁高校中,像这样基本完整把学校搬走的例子并不多。当时,连校内理发店也跟着搬,理发店刘师傅听从萨本栋的建议,带着理发器材跟着厦大走。在长汀,厦大为刘师傅安排了一间小屋,满足全校师生的理发需求。
厦大已经捐给国家
嘉庚仍是念念不忘
1940年11月9日上午,陈嘉庚离开龙岩前往长汀。陈嘉庚对迁到长汀的厦门大学念念不忘,这是他创办的大学,如他的孩子一样,他日夜思念着。虽然学校已经捐给国家,成为国立厦门大学,但他的内心仍然时时挂念。他说:“厦门大学自七七启衅后,已知厦门危险,准备他迁,及‘八一三’上海开战后,即将重要图书仪器,及理化各物装妥箱内,移存鼓浪屿。及全校移往长汀,则陆续运往,尚有一部分未运去,比之他省诸大学迁移,书物有丧失殆尽者则为幸多矣,虽各器物未能完备,且战后又艰于添置,然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校舍系将旧有寺庙,草率添建权用,尚幸略可维持,近处空地颇广,拟再扩充学生,及增加他科。其时,学生六百余名,来学期拟添办电工科,至各种毕业生,多有出路,未毕业之前,多省已来聘定。”
校友在长汀城外恭候
全体学生在车站欢迎
1940年11月9日中午,陈嘉庚等人到达长汀。厦大校友会早已召集全体校友在长汀城外恭迎,全体学生在车站欢迎,有的学生也跑到城外去迎接。
陈嘉庚到达厦大南郊的时候,在此等待的学生们像潮水般涌上来。萨本栋也“以一种平时持重的步伐中所难看到的轻快的步伐趋向前去”,众人将陈嘉庚乘坐的汽车团团围住。萨本栋第一个与陈嘉庚热烈握手,之后介绍各界的欢迎者。在水泄不通的包围圈中,四名女生突破重围,给陈嘉庚先生献花。
随后,陈嘉庚被众人簇拥着前行。众人一直把他送到中南旅社,陈嘉庚连连说:“谢谢!谢谢!午后见。”众人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下午2点,陈嘉庚在萨本栋的引导下,踏进厦大校门,巡视全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
随后,陈嘉庚在全体教职员和学生们的期望中,来到学校大礼堂,为大家做讲演。陈嘉庚说:“我的捐资兴学,只是针对国家的需要,聊尽国民应尽的天职而已,而刚才萨校长竟给我以过分的褒奖,我实在不敢当。花一点钱来尽作为国民的责任,这在外国普通得如家常便饭,一点不足希罕。”
陈嘉庚在讲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学生们在兴奋的情绪下,以极其热烈的掌声将陈嘉庚送出礼堂。
嘉庚两次到长汀看望
所见所闻讲给学子听
1940年11月15日晨,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庄明理一行离开永安经过连城、龙岩前往长汀。萨本栋得知陈嘉庚将再次来到长汀,立即率各院院长及全体毕业学生前去迎接。陈嘉庚再次看望厦大师生们。
当天下午,陈嘉庚与厦大全体学生合影留念。是晚,厦大毕业学生借公园的县立图书馆设宴为陈嘉庚洗尘。席间,陈嘉庚应学生们要求,站起身讲述在南洋经营橡皮业的经过和感想。他在演讲中以种橡胶须防恶草与白蚁来比喻抗战和建设国家,“盖木不伐山不焚则地属荒野,草不斩蚁不除则苗必干枯”,生动形象,让学生们听后深有感触。会场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久久无法退去。
席散后,陈嘉庚应闽南同学之请,在公园会心亭与故乡学子谈话,详述到福建的沿途观感及前往永安的前后经过,把一路所见所闻、百姓生活痛苦情形讲述给故乡学子听。陈嘉庚最后说:“抗战三年来,我们已渐渐接近胜利了,一个最后的坚忍与苦斗来换取民族永恒的解放就在不久的将来可实现。”
(王东城 陈满意 郭航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