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
一台相机、一封信、一面旗 镌刻着绵长深厚的家国情怀
文章字数:1594
    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


    ▲王雨亭给王唯真的临别赠言


    华支队旗


  编者按:自1844年厦门正式开埠以来,鼓浪屿作为一个窗口,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如今,这片融汇秀丽风光与丰富人文底蕴的小岛,不单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许多华侨的心灵故乡。
  辛亥革命时期,这里的侨胞就怀着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梦想,奋不顾身投身革命。抗战时期,鼓浪屿华侨倾资报国、接济难民,更有北上延安、挥戈荡寇的英雄壮举。新中国成立以来,鼓浪屿华侨群体中走出了庄希泉、黄登保、黄长溪、王雨亭、黄钦书、王唯真等多位爱国侨领。他们为助力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引入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模式,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和各类民生事业。他们还在鼓浪屿建起一座座华丽的住宅,如今,这些代表性建筑成就了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之美名,也记录着百年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
  在这些建筑当中,有一座由华侨捐赠的三层小楼,现今正以“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之身份,向众人述说着鼓浪屿华侨的辉煌历史。
  一台相机、一封信、一面旗……每一件珍贵的涉侨文物背后,都是一段打动人心的珍贵记忆,镌刻着鼓浪屿华侨群体绵长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台相机
  一台辛亥革命功臣丘明昶使用过的摄像机是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珍藏的重要文物之一。
  丘明昶,海澄县新垵(今厦门海沧区)人,少时南渡新加坡,后定居马来西亚槟城。他作为第一批会员加入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是分会的主要骨干、《光华日报》创办者之一,还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曾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入侵,我国军民死伤无数。邱明昶带着这台摄像机,拍下了日军暴行,带到南洋放映。广大华人华侨看到祖国被日军侵占、军民死伤的惨况,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抗日情绪空前高涨。随后,丘明昶等爱国侨胞组织成立了“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丘明昶任主席,上至企业家,下至小商小贩,纷纷捐款,支援祖国抗日。
  一封信
  一封马来西亚归侨、曾任中国侨联秘书长的王雨亭写给其子王唯真的临别赠言,承载着侨乡儿女心系祖国的深情厚谊。
  1908年,王雨亭赴马来西亚谋生。1912年加入同盟会。1937年,王雨亭在菲律宾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负责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并募款支援抗战。
  1938年,王雨亭送年仅15岁的儿子回国参加抗战,信中说道:“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但愿你虚心学习,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短短几句话,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面旗
  一面“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队旗诉说着旅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对东南亚各国发动攻势。旅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与侨居地人民一起,勇敢地投身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去。华侨子弟组成了“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在3年多的战斗历程里,“华支”辗转菲岛14个省份,前后进行大小战斗260余次,歼敌2000多人。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华支也从小到大,越战越勇,从最初的52人发展到下辖6个大队,700多人。在南洋丛林中,不论是武装斗争还是隐蔽战线,都活跃着鼓浪屿华侨的身影,吴伯谦、洪如萍、陈定、王纯流和陈景隆等鼓浪屿华侨都曾经是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的成员,这面“华支”的旗帜就是老战士陈定捐赠的。
  这些只是鼓浪屿华侨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馆内还有许多历史文献、文物珍藏让鼓浪屿华侨爱国爱乡的历史和精神可感可触。以侨史为“轴”,以文化为“根”,以展馆为“窗”。
  近年来,鼓浪屿以独具魅力的华侨文化吸引来自北美、东南亚的侨领及海外社团慕名而来。作为联谊海内外侨胞的“会客厅”,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与情感纽带作用,将海外华侨华人与根脉之地紧密连接。
  (来源:《福建统一战线》编辑部、思明区委统战部、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