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村验证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文章字数:1523
福建、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明清以来,闽、粤两省移民持续不断地渡海迁徙台湾开垦,聚族而居,把在大陆祖籍地的府、县、乡、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庙名,乃至家乡的山川名胜名称,甚至以开发建设台湾有功的历史人物、有影响的垦台名人、移民首领名字、家族姓氏作为在台湾新聚居地相应名称,并沿用相同的郡望堂号、辈序昭穆,以此标志祖籍地和祖根之所在。从而在台湾形成了大批闽粤籍的冠籍地名,在两岸形成了许多同宗聚落、“同名村”和同名地名。
闽粤两省移民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勇于拼搏进取,追求共同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名村”就是台湾的冠籍、同宗聚落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两岸“同名村”活动以有据可查的两岸同名村落为对象,以两岸同名村乡亲寻根谒祖、交流互动为形式,扩大两岸基层民众之间的交流。这些同名乡镇、村里的存在,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再次验证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获得海峡两岸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两岸“同名村”活动已经逐渐机制化、规模化,两岸基层群体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了海峡两岸文化中特有的双向的、互渗的乡情延续,表现出典型的乡情文化的根源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特征,彰显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涂志伟先生(编者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执笔编写的《两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一书,就是对近年来两岸“同名村”活动成果在学术上一种系统梳理和总结,也是两岸历史渊源的一种研究和探索。
该书从两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角度入手,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系统详细地研究明清以来大陆各地特别是闽粤籍移民在台湾的开发历史及所形成的聚落。
它为人们了解、寻找闽粤移民开发台湾历程,也为台胞寻找原乡提供服务,既寻根,也寻踪,从而绘制出一份更完整系统的历史上两岸同宗同名聚落的“对接地图”,以此促进“两岸一家亲”深入发展。
作者通过对台湾旧聚落地名活化石的发掘、分析,将几百年来大陆人民迁移台湾与开发台湾的具体历程全面系统地整理记录下来,将台湾旧聚落地名蕴藏的两岸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军事政治、语言风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发掘出来,追寻闽粤籍先民在台湾冒险犯难、胼手胝足、筚路蓝缕、流血流汗、辛勤拓垦的历史风貌,从而探寻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
全书分十五章八十五节,合计500多万字,考证详实,可证可查。可以说,《两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是大陆目前第一份全面系统完整专门研究两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地名历史渊源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一部厚实的具有一定分量的学术著作,进一步推进了以往的两岸关系研究。
是书将综合论述与条目式描述相结合,每章先总后分,先概述介绍各设区市沿革及迁台情况及特点,以县份为单位,概述介绍各县沿革及迁台情况及特点,后采用条目式,以每对冠籍同宗同名具体聚落逐一进行论证介绍。即每个条目如涉及具体村落名,则台海两地的两个村落分别展开介绍,查证。
对台湾冠籍同宗同名的台湾20多个县市的每个乡镇,都详细考证介绍大陆移民历史上的开发过程,再介绍两地的冠籍同宗村落。包括迁台开垦的各姓移民先民、垦首。尽量用文献、史实、族谱等资料具体说明其冠籍同名聚落地名产生由来的渊源、地名变化、迁移台湾、开发情况,包括现在两岸同胞往来情况。在写法上深入浅出,把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通俗易懂方式进行介绍,根据田野调查报告和文献资料,包括地名辞书、地方史志、姓氏谱牒、文献典籍、古今地图、学术论著、乡土故事传说等,广征博引,详加考证。
涂志伟先生嘱为本书撰序,我写了如上感言,或可供各位读者参考。
(本文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