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前:节俭到营养不良,慈善则“挥金如土”
文章字数:1821
陈嘉庚先生(左)、李光前先生(中)、陈六使先生(右)的合影
李光前先生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李成义,后排右三为李成智,前排中为李成伟。
人物名片:李光前(1893年—1967年),福建南安芙蓉乡(今梅山镇)人,新马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积极倡办、支持南洋大学,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首任校长。
在家乡南安梅山,创办国光学村;1951年至1954年,捐赠巨资修复和扩建被炮火破坏的厦门大学,共建校舍25幢,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使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
他捐资创立“李氏基金”,开全球华人慈善基金先河,善举遍及世界各地。
有人说,从放牛娃到亿万富翁,闽籍侨领李光前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事实上,他一生克勤克俭,从不奢侈浪费,却愿倾尽身家,捐助公益;他曾献血18次,直到70岁生日的当天还瞒着家人偷偷到医院献血……
他的人生是对“艰苦奋斗、公毅立世”的生动诠释。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李光前创办的南益集团逐渐摆脱战争影响,不断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集团树胶园总面积达1.85万亩,南益树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树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锯厂、木材厂等共23家有限公司,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富翁。可这样的巨富,竟在晚年被医生查出营养不足,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日常生活中,李光前烟酒不沾,平时最爱吃的食物是番薯粥和花生豆。初到新加坡谋职时,一分钱可以吃一顿白饭早餐,他绝不花三分钱去品尝“美味”。即使后来事业有成,他也从不骄奢靡费,仍然恪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的古训,午餐宴客时,也只是四菜一汤;出门搭乘公共电车,坐三等座。
1965年1月,李光前患肝癌,2月他回到上海就医,医生诊断时发现他竟“营养不良”,不禁愕然。幸而后来在中西医结合的精心治疗下,病情有所缓和。
二
从小“苦过来”的李光前,从未将人生梦想锁定在个人财富的增长和奢靡的生活上,他将目光看得更远。
早在1922年,初入职场的他一个月仅有几十元工资,但他凑足600元积蓄后,便托族人带回南安,在家乡建起了一所小学。
创建南益公司后,他对家乡教育的投入也更多了。1938年,他在家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捐资创办“国光中学”。那时,他在东南亚的所有产业已被日本没收,经济十分困难,为使国光中学书声不辍,他甚至典卖衣物、汽车、手表。
“平时需要教育,战时更需要教育!身处国外,在祖国办教育也可略尽国民义务。”李光前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他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1952年,李光前又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国光学村。除了恢复他此前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国光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
对于岳父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他更是大力支持。自1927年开始,李光前便以独立资产资助厦大办学。1934年,李光前与黄奕住、林文庆等以及群进公司共同捐资10万元作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办学经费。1950年,李光前捐资600多万港元,支持陈嘉庚先生修复、扩建厦大校舍,至1955年,共建成新校舍25幢,使学校建筑总面积扩增一倍。
李光前一生捐资无数,80%施于教育事业。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学董事长,持续担负学校22年办学费用,同时斥巨资支持南洋大学、马来亚大学……举凡有益于教育事业,他都竭尽所能地予以支持。他的善举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没人知道他到底做了多少公益事业。
但对于个人名声却十分谨慎。他反对以自己名字冠名楼宇、学校、医院等。陈嘉庚曾建议以“李光前”命名厦大的楼群,李光前坚决不肯。他曾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讨功劳,一讨功劳就不对了。”他的这份无私大爱赢得了海内外各界的称赞。
三
李光前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子女同样严格,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勤俭自奉。
南安市芙蓉基金会理事长李扬川、副理事长李祥林曾回忆,李光前之子李成智有一件西服竟穿了十年之久;同样的,李光前的长孙李元士也非常简朴,曾穿着一件旧得有些发黄的白衬衫。磨损的痕迹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也映射出家族世代相传的俭朴生活态度。这份超脱物质的淡泊,更凸显了家族教育的深远影响。
1952年,李光前将其家族拥有的南益公司及子公司总股份的40%捐出,设立李氏基金会。1964年,李光前把自己在南益集团的股份全部转入基金会。虽然李光前已离世半个世纪之久,但他乐善好施、兴学助教的善行仍在延续,其哲嗣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一同主持以家族名义运作的李氏基金,广行善事,传播大爱。为实现父亲兴学报国、造福桑梓的意愿,他们积极捐资和倡导成立了以李光前家乡名字命名的“芙蓉基金会”,已向社会捐款超3亿元。
(陆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