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魅力绽放伦敦工艺周
文章字数:1189

  据《欧洲时报》报道 日前,2024年伦敦工艺周中国·泉州馆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指导和支持下于泰晤士河南岸的文化中心举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一等秘书于果,英国泉州联谊会暨泉州商会会长黄国辉等以及英国创意大学、英国UCL巴特利特建筑环境学院师生代表,英国文化、艺术、电影行业代表等100多人出席开幕式。展览汇集了21位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28件作品及8个委托项目,涵盖影像、摄影、书法、雕塑、家具和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包括南音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内的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果转达了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立言的祝贺。于果表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宋元时期的国际贸易中心,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第一大港”。从泉州出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100多个国家间开展友好交流,不仅分享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还分享传统、文化和艺术。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携手共进。盖伊·索尔特10年前创办的伦敦手工艺周旨在通过创意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也是丝路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黄国辉说,泉州作为商贸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前景,如今,泉州依然活力四射,拥有强大的制造业、科技以及纺织和鞋类等轻工业。泉州与英国之间的商业联系紧密,英国不仅是泉州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技术和创新的合作者。
  “海丝回响·石头记”邀请多位中国新锐青年设计师和设计工作室、艺术家与石雕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表达了石头在泉州的产业生态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艺术与产业——石的两个不同维度在泉州古往今来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实现了一次比翼齐飞,石头不仅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交融媒介,也是生态和艺术创新的催化剂。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关于环保理念、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新需求,让作为能源产业的泉州石材行业很早就开始提倡环保理念。
  泉州非遗展览展示了木偶与南音这两大代表性文化符号的传承之旅——它们都是泉州乃至世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7位不同代际的手艺人的作品,讲述着关于复兴、传承与活化的故事。通过木偶与南音的传承之旅,英国的观众们得以领略到泉州海丝文化景观中充满活力的文化延续性和创新性。
  展览期间特别展出了两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女服饰和蟳埔女习俗。簪花是泉州江海交界处的蟳埔渔村独特的“簪花围”习俗,手艺人黄淑制作布花近四十年,凭借对布花制作的热爱和儿时的观察,创造了蟳埔当地的布花簪花风潮。在此次展览中,作为不同代际女性的对话,新生代蟳埔女性张晴携手知名设计师杨桂东(SamuelYang),共同呈现“簪花游”与泉州蟳埔簪花体验活动。
  张晴带着黄淑手工制作的簪花围,与伦敦当地观众进行互动。在泰晤士河边,她们不仅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渔女画像”,更传递出一种新时代的东方簪花之美,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