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成功斯积德:由商入道的闽人魏杰
文章字数:3921
▶魏杰
一
1861年立秋这天中午,北郊翠微院的僧人智得步行来到福州东门外塔仔弄。桂香街的一棵桂树底下,乡民们正在水井边汲水,见到和尚,便招呼道:“师父,你又来找我们拙夫公啦!”智得僧便向他们颔首微笑,摸了摸身边一个半大孩子的脑壳。
他们口中的“拙夫”,是出资修整这口井的好心人魏杰的号。魏杰(1796年-1876年),字从岩,福州东门巨富。这口井为古代义井,但经过春秋板荡,早已废圯。1844年,看到乡民喝一口水要到远在二里路外的溪边挑水,魏杰就花钱把井重新挖掘清理,算来它已经使用了17年。“魏施主功德。”智得师父心里想道。
塔仔的魏宅很大,也是挖井几年间陆续修建的。这里有十间房舍是当年魏杰向当地的“林半街”购买来,分给他的七个弟弟和三个儿子。魏杰把塔仔弄的这个居所名为“鹤山草庐”。草庐坐北朝南,四面围墙。门房把和尚迎进屋来,见魏拙夫在书房兀自吟咏。“鹤山草庐”里有他的书房名叫“静修书房”,屋里收藏了万卷书籍。虽说没有取得什么功名,但魏杰已然在福州的诗人圈里有了一定名气。魏杰见了智得,便拉他看新写就的《自嘲》:此生傲癖从心懒,也觉诗脾得意清。底事晚年吟未绝?都因名利不关情。
和尚便与他一番谈诗论佛。
但很快言归正题。智得和尚此来原有一请,他要建九峰山的海会塔,准备供养祖师舍利,兼顾四众。智得的翠微院在北郊外的九峰山,信徒颇众。他见四乡的乡民信徒有借耕地或山林埋葬先人,觉得不如建一海会塔,帮助存放骨骸。此念一动,他首先想到要商量的人是魏杰,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二
据传,魏杰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后裔,祖上随王审知同来榕,康熙年间以来,便有一支迁居福州东门外菜园口,以农为业。
有一种人,你把他放在任何境地里,他都踏踏实实,守正而行,竭忠尽智,在某领域终能守得云开月明。魏杰就颇有此风。
小时候魏杰资性聪慧,被送入私塾,但几年后因为家计沉重,作为魏家长子,他便辍了学,种菜种田,倒也乐安天命。
农家的生活,日出日落,勤扒苦作而已。父亲魏君诏也是一生业农,9个孩子都朴实勤快。积年之后,魏家便因农事勤,生活俭,持家有方而成殷实之家。因为产业渐丰,乡间闾里便看重魏家,魏杰被推举为盐商。
一说到盐务,便不由得使人想起“摇钱树”。事实上晚清的盐务很复杂,盐运在清代经济、政治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史称“(盐务)专商积弊与清代相终始”。特别是两江总督陶澍改革盐政后,依旧无法纠正弊政,反而生了新的花样。有的人被迫进盐务局,反致家破人亡,而有的人却发了大财,例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做农夫便像农夫,做商人,魏杰也一心扑在盐务上。
魏杰任盐商后,殚精竭虑,经过5年努力,终于使公账反亏为丰,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财富(魏杰研究者没有确切给出他哪一年开始从事盐业,笔者据其留下的大量诗、文、赋,推断他大约在1839年开始这项工作)。
魏杰将所得见解撰写为《闽盐论》,一一指出弊政,并提出要按地丁配于田亩,其生息的利钱配于盐场等具体方法。
经营盐务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1846年初,也许是桂香街新建房屋引起了妒忌,魏杰被当局以盐务不清的名义,抓进禁署。在禁署,至少度过了两年。“无端姓字落公门,强举吾侪任盐政。禁楼羁住无罪人,四十八堂法刚劲”——不知道他受了怎样的刑打拷问,他愿意“田园庐舍愿归公,高台未遇悬明镜”。最使他痛苦的是,在第二年,他的五弟竹村去世,第三年下葬时,他因身在禁署未能给弟弟最后送行。回到家中时已是1848年。回到与弟弟胼手胝足共同营建的草舍,回忆兄弟静修书屋、同耕共读、养育儿女的情形,“花竹俱是吾弟种,草森俱是吾弟锄。祖堂俎豆吾弟设,故乡风月吾弟庐”,深情绵渺,却也无可奈何,魏杰只得认之以为“天命”。
三
魏杰还有一颗不辍的好学之心,尽管放弃举业一生用半耕半读的方式学习,尽管有人讥讽他附庸风雅。一个人一生要是不附庸风雅,而附庸世俗,或可以使身体得以满足充盈,但仅此,又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呢?魏杰通过攻读诗书,通过行走,成为当之无愧的农家田园诗人,得到了真风雅。
农事之余,他便拿起书本。鳌峰书院的龚海峰先生家有藏书3万册,魏杰幼年时因曾跟从海峰先生的弟弟龚石梁学诗,对那些书心驰神往之极。龚家还陆续聘请了余潜士、王伟甫等当时名士当塾师。
魏家在东门,离市中心颇远,离白马山的东禅寺只有咫尺之路,东禅寺的暮鼓晨钟、梵呗鱼磬,以及与僧人的谈诗论经,都给他以滋养。及他有了钱,首次捐赠做公益,便是重修了东禅寺,那是1840年,他42岁。
东禅寺的知止堂里,莲花池畔,他野服木屐,菜根苜蓿,看荔红茄紫,看鹤舞,酿栗酒,濯足溪间,一炷华严一炷香。佛教的思想也更深地浸润在他的身上。他在许多篇章里赋咏东禅寺,其中《代僧卧云题东禅寺》中有句“世上成功斯积德,人间好善有同心”,便写就了他的生平志好。
因为社会变迁,1952年东禅寺已然归于尘土。幸而还有魏杰在1854年重浚开拓鼓山十八洞景区,其中以桃岩洞、喝水岩、达摩洞等胜景为代表的建筑以及题刻摩崖33段,今天依然存在,见证一位乡贤对乡邦土地的热忱,对公益慈善的无私。
他曾百余度登上鼓山,或与山僧谈偈,或同樵父作歌。除了热爱山水,他以修碑建祠的方式对乡贤致以敬意。如在桃岩洞上方建立“五贤祠”,用于祀乡贤徐熥、谢肇淛、林宏衍、徐 、曹学佺5位。他们在明末之时,曾有一段时间避居于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嘉靖年间,涌泉寺曾遭到火灾,5位居士集资重建鼓山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香积厨等。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满朝袍笏迎新王,一领袈裟哭旧王”时的“守节完义”让他感佩。他们曾经身受大明皇恩,在明灭时,或自尽于家中,或捐躯于天镜岩,在魏杰看来,这是他们“大功已立,大义已完”。他建立五贤祠不是“徒以纪名胜,亦以表诸公之功德”。他相信,教化人心、敦化风俗必会使后人受益。
魏杰题写“桃岩精舍”于神龛上方,神龛上还安放着三尊峨嵋石雕刻的仿唐的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有僧人在管理。
四
翠微院的智得和尚便因为这些原因来找魏杰。而且,他了解魏杰还甚精于堪舆地理。魏杰一听之下,便欣然同意择日同往。
过了几天,会齐了东禅寺的福经方太,三人一起乘竹轿,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游历。出了井楼门,过莲花峰桃枝岭,上右折,登上菜岭。午饭时暂且在客寓里歇一阵子。倏然细雨霏霏,山路开始变泥泞滑脚。轿子显然坐不住了,于是下来,拗了一树枝丫,开始沿着山溪走了十几里。总算来到了翠微院。天色已黄昏。此时站在院门口四周徘徊,只见得群山环合竹林松坞,自成一村。桑麻鸡狗,如避世之区。山僧接入,款待以苦茶,饭香积,谈兴废事。夜凌晨,禅房卧睡,万籁无声,只有钟声缥缈。
晨起天阴不雨,山僧带着导引九峰寺,经过芹石村,环山一壑,良田百亩,周围结屋,远近联乡。走了20里,日午时分,见其间去岩以壑,九峰罗列,山以是名,洵不虚。山中有寺,名“九峰镇国禅院”,是唐咸通年间开山的慈惠禅师所题额的。宋时,普光祖师在这里开法,当时座下云集百众,丛林福地,是一时之冠。万历年遇火灾,僧人真灿重修了一座。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玉浪僧人和心开僧人,见旧宇倾颓,便募化重修。
第三天继续往山里走。也许贪听幽禽鸣树巅,轿夫不小心蹬落一块松垮的石头,连轿子带人,一起跌到了四五米的田下,幸好柔软的田上作物承接了他们的肉身,没有出意外。
从头到尾,历时9日,行程180多里,历览三山(芙蓉山、寿山、九峰山)。
“凡游山者,胜事无常,而山为之秘,或不欲令人从见之”,诗意勃发的魏杰很多情地认为山神赐给他眼福,使他饱览风情景观。回程,从枣岭过大溪下前洋时,山路颇宽,但是其间有七段溪流,断桥架木,显然十分危险。
九峰山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也向山灵祈愿下次再来。
果然,1863年,重游九峰。当再次回程,看到山下的石桥被大水冲垮了,行人冒险涉水,又听说曾经因此淹死过多人,并且附近的男女因过度涉水还发生肿胀病,魏杰当即带头捐资,并募集资金重建了广支桥。众人颂德不已。
这次行游之后,他还带头募建了九峰镇国禅寺、重修了九峰山诸景,还留下一部《九峰志》,详细地记载了九峰山的形胜、寺院、碑铭以及历代的纪游文章。
五
魏杰一生,遨游山水,性喜咏吟。“名利羁人吾所不取,天地之大,皆可以静观自得。有田数亩,逸于斯咏于斯,聊以适志”。
他在“斯”处,吟咏了“十二爱”——茶酒莲菊、鹅鹤竹梅、琴棋书画。最可爱的是,他常常脱了帽子鞋子,在“斯”处自娱:
“浮生随所托,科头复赤脚。弃屣欲何之,此心爱邱壑。野服胡不冠?令人笑落拓。名利俱可捐,忘机似孤鹤。岂敢学老僧观者勿错愕。我本一耕夫,素性时脱略。蹉跎五十年,形骸宛如昨。叉手观太虚,踽踽独行乐”。
“斯”处便是他的草庐。从清末至民国初数十年间,草庐中的静修书屋改成“普文书院”,在福州东门一带开堂授徒,泽被桑梓,领风气之先,名噪一时。后来成为东埜小学,于1993年被拆迁。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由于魏杰在福州地方历史上的影响,也由于魏杰后人百余年间已遍布台港与海外,使魏杰和魏杰文化研究在福州悄然兴起,魏杰被省市以及台湾学界和传媒誉为“福州历史文化名人”。魏杰故居迁址金鸡山,于2002年10月建成。
今天的“鹤山草庐”建在金鸡山巅的梅林之上,门首立一座文星塔。左拥康山,右襟晋安水。草庐周边树木苍翠,修竹婆娑,四季迤逦。站在这里透过林间的树隙极目远舒,可以见到高楼耸立,而山脚下田畴相连。
草庐建筑风格灵秀,有苏州园林之风。主体面积500平方米,分祖厅、寿泉精舍、静修书屋、泉石居四区。馆室庭院、轩榭花石布局有致,疏密错落,移步换景,独具匠心。祖厅是魏氏子孙祭祖处,西侧墙上镶嵌着魏杰71岁时的自刻端石画像,泉石居正面镶嵌着魏杰坐像。坐像左侧自题铭文:性比竹松,情同泉石,心有活源,胸无奇策。一壑一丘,自吟自适。问此山人,镇日静坐何如?笑而答曰:因有烟霞傲癖。
(陈碧)
一
1861年立秋这天中午,北郊翠微院的僧人智得步行来到福州东门外塔仔弄。桂香街的一棵桂树底下,乡民们正在水井边汲水,见到和尚,便招呼道:“师父,你又来找我们拙夫公啦!”智得僧便向他们颔首微笑,摸了摸身边一个半大孩子的脑壳。
他们口中的“拙夫”,是出资修整这口井的好心人魏杰的号。魏杰(1796年-1876年),字从岩,福州东门巨富。这口井为古代义井,但经过春秋板荡,早已废圯。1844年,看到乡民喝一口水要到远在二里路外的溪边挑水,魏杰就花钱把井重新挖掘清理,算来它已经使用了17年。“魏施主功德。”智得师父心里想道。
塔仔的魏宅很大,也是挖井几年间陆续修建的。这里有十间房舍是当年魏杰向当地的“林半街”购买来,分给他的七个弟弟和三个儿子。魏杰把塔仔弄的这个居所名为“鹤山草庐”。草庐坐北朝南,四面围墙。门房把和尚迎进屋来,见魏拙夫在书房兀自吟咏。“鹤山草庐”里有他的书房名叫“静修书房”,屋里收藏了万卷书籍。虽说没有取得什么功名,但魏杰已然在福州的诗人圈里有了一定名气。魏杰见了智得,便拉他看新写就的《自嘲》:此生傲癖从心懒,也觉诗脾得意清。底事晚年吟未绝?都因名利不关情。
和尚便与他一番谈诗论佛。
但很快言归正题。智得和尚此来原有一请,他要建九峰山的海会塔,准备供养祖师舍利,兼顾四众。智得的翠微院在北郊外的九峰山,信徒颇众。他见四乡的乡民信徒有借耕地或山林埋葬先人,觉得不如建一海会塔,帮助存放骨骸。此念一动,他首先想到要商量的人是魏杰,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二
据传,魏杰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后裔,祖上随王审知同来榕,康熙年间以来,便有一支迁居福州东门外菜园口,以农为业。
有一种人,你把他放在任何境地里,他都踏踏实实,守正而行,竭忠尽智,在某领域终能守得云开月明。魏杰就颇有此风。
小时候魏杰资性聪慧,被送入私塾,但几年后因为家计沉重,作为魏家长子,他便辍了学,种菜种田,倒也乐安天命。
农家的生活,日出日落,勤扒苦作而已。父亲魏君诏也是一生业农,9个孩子都朴实勤快。积年之后,魏家便因农事勤,生活俭,持家有方而成殷实之家。因为产业渐丰,乡间闾里便看重魏家,魏杰被推举为盐商。
一说到盐务,便不由得使人想起“摇钱树”。事实上晚清的盐务很复杂,盐运在清代经济、政治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史称“(盐务)专商积弊与清代相终始”。特别是两江总督陶澍改革盐政后,依旧无法纠正弊政,反而生了新的花样。有的人被迫进盐务局,反致家破人亡,而有的人却发了大财,例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做农夫便像农夫,做商人,魏杰也一心扑在盐务上。
魏杰任盐商后,殚精竭虑,经过5年努力,终于使公账反亏为丰,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财富(魏杰研究者没有确切给出他哪一年开始从事盐业,笔者据其留下的大量诗、文、赋,推断他大约在1839年开始这项工作)。
魏杰将所得见解撰写为《闽盐论》,一一指出弊政,并提出要按地丁配于田亩,其生息的利钱配于盐场等具体方法。
经营盐务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1846年初,也许是桂香街新建房屋引起了妒忌,魏杰被当局以盐务不清的名义,抓进禁署。在禁署,至少度过了两年。“无端姓字落公门,强举吾侪任盐政。禁楼羁住无罪人,四十八堂法刚劲”——不知道他受了怎样的刑打拷问,他愿意“田园庐舍愿归公,高台未遇悬明镜”。最使他痛苦的是,在第二年,他的五弟竹村去世,第三年下葬时,他因身在禁署未能给弟弟最后送行。回到家中时已是1848年。回到与弟弟胼手胝足共同营建的草舍,回忆兄弟静修书屋、同耕共读、养育儿女的情形,“花竹俱是吾弟种,草森俱是吾弟锄。祖堂俎豆吾弟设,故乡风月吾弟庐”,深情绵渺,却也无可奈何,魏杰只得认之以为“天命”。
三
魏杰还有一颗不辍的好学之心,尽管放弃举业一生用半耕半读的方式学习,尽管有人讥讽他附庸风雅。一个人一生要是不附庸风雅,而附庸世俗,或可以使身体得以满足充盈,但仅此,又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呢?魏杰通过攻读诗书,通过行走,成为当之无愧的农家田园诗人,得到了真风雅。
农事之余,他便拿起书本。鳌峰书院的龚海峰先生家有藏书3万册,魏杰幼年时因曾跟从海峰先生的弟弟龚石梁学诗,对那些书心驰神往之极。龚家还陆续聘请了余潜士、王伟甫等当时名士当塾师。
魏家在东门,离市中心颇远,离白马山的东禅寺只有咫尺之路,东禅寺的暮鼓晨钟、梵呗鱼磬,以及与僧人的谈诗论经,都给他以滋养。及他有了钱,首次捐赠做公益,便是重修了东禅寺,那是1840年,他42岁。
东禅寺的知止堂里,莲花池畔,他野服木屐,菜根苜蓿,看荔红茄紫,看鹤舞,酿栗酒,濯足溪间,一炷华严一炷香。佛教的思想也更深地浸润在他的身上。他在许多篇章里赋咏东禅寺,其中《代僧卧云题东禅寺》中有句“世上成功斯积德,人间好善有同心”,便写就了他的生平志好。
因为社会变迁,1952年东禅寺已然归于尘土。幸而还有魏杰在1854年重浚开拓鼓山十八洞景区,其中以桃岩洞、喝水岩、达摩洞等胜景为代表的建筑以及题刻摩崖33段,今天依然存在,见证一位乡贤对乡邦土地的热忱,对公益慈善的无私。
他曾百余度登上鼓山,或与山僧谈偈,或同樵父作歌。除了热爱山水,他以修碑建祠的方式对乡贤致以敬意。如在桃岩洞上方建立“五贤祠”,用于祀乡贤徐熥、谢肇淛、林宏衍、徐 、曹学佺5位。他们在明末之时,曾有一段时间避居于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嘉靖年间,涌泉寺曾遭到火灾,5位居士集资重建鼓山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香积厨等。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满朝袍笏迎新王,一领袈裟哭旧王”时的“守节完义”让他感佩。他们曾经身受大明皇恩,在明灭时,或自尽于家中,或捐躯于天镜岩,在魏杰看来,这是他们“大功已立,大义已完”。他建立五贤祠不是“徒以纪名胜,亦以表诸公之功德”。他相信,教化人心、敦化风俗必会使后人受益。
魏杰题写“桃岩精舍”于神龛上方,神龛上还安放着三尊峨嵋石雕刻的仿唐的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有僧人在管理。
四
翠微院的智得和尚便因为这些原因来找魏杰。而且,他了解魏杰还甚精于堪舆地理。魏杰一听之下,便欣然同意择日同往。
过了几天,会齐了东禅寺的福经方太,三人一起乘竹轿,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游历。出了井楼门,过莲花峰桃枝岭,上右折,登上菜岭。午饭时暂且在客寓里歇一阵子。倏然细雨霏霏,山路开始变泥泞滑脚。轿子显然坐不住了,于是下来,拗了一树枝丫,开始沿着山溪走了十几里。总算来到了翠微院。天色已黄昏。此时站在院门口四周徘徊,只见得群山环合竹林松坞,自成一村。桑麻鸡狗,如避世之区。山僧接入,款待以苦茶,饭香积,谈兴废事。夜凌晨,禅房卧睡,万籁无声,只有钟声缥缈。
晨起天阴不雨,山僧带着导引九峰寺,经过芹石村,环山一壑,良田百亩,周围结屋,远近联乡。走了20里,日午时分,见其间去岩以壑,九峰罗列,山以是名,洵不虚。山中有寺,名“九峰镇国禅院”,是唐咸通年间开山的慈惠禅师所题额的。宋时,普光祖师在这里开法,当时座下云集百众,丛林福地,是一时之冠。万历年遇火灾,僧人真灿重修了一座。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玉浪僧人和心开僧人,见旧宇倾颓,便募化重修。
第三天继续往山里走。也许贪听幽禽鸣树巅,轿夫不小心蹬落一块松垮的石头,连轿子带人,一起跌到了四五米的田下,幸好柔软的田上作物承接了他们的肉身,没有出意外。
从头到尾,历时9日,行程180多里,历览三山(芙蓉山、寿山、九峰山)。
“凡游山者,胜事无常,而山为之秘,或不欲令人从见之”,诗意勃发的魏杰很多情地认为山神赐给他眼福,使他饱览风情景观。回程,从枣岭过大溪下前洋时,山路颇宽,但是其间有七段溪流,断桥架木,显然十分危险。
九峰山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也向山灵祈愿下次再来。
果然,1863年,重游九峰。当再次回程,看到山下的石桥被大水冲垮了,行人冒险涉水,又听说曾经因此淹死过多人,并且附近的男女因过度涉水还发生肿胀病,魏杰当即带头捐资,并募集资金重建了广支桥。众人颂德不已。
这次行游之后,他还带头募建了九峰镇国禅寺、重修了九峰山诸景,还留下一部《九峰志》,详细地记载了九峰山的形胜、寺院、碑铭以及历代的纪游文章。
五
魏杰一生,遨游山水,性喜咏吟。“名利羁人吾所不取,天地之大,皆可以静观自得。有田数亩,逸于斯咏于斯,聊以适志”。
他在“斯”处,吟咏了“十二爱”——茶酒莲菊、鹅鹤竹梅、琴棋书画。最可爱的是,他常常脱了帽子鞋子,在“斯”处自娱:
“浮生随所托,科头复赤脚。弃屣欲何之,此心爱邱壑。野服胡不冠?令人笑落拓。名利俱可捐,忘机似孤鹤。岂敢学老僧观者勿错愕。我本一耕夫,素性时脱略。蹉跎五十年,形骸宛如昨。叉手观太虚,踽踽独行乐”。
“斯”处便是他的草庐。从清末至民国初数十年间,草庐中的静修书屋改成“普文书院”,在福州东门一带开堂授徒,泽被桑梓,领风气之先,名噪一时。后来成为东埜小学,于1993年被拆迁。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由于魏杰在福州地方历史上的影响,也由于魏杰后人百余年间已遍布台港与海外,使魏杰和魏杰文化研究在福州悄然兴起,魏杰被省市以及台湾学界和传媒誉为“福州历史文化名人”。魏杰故居迁址金鸡山,于2002年10月建成。
今天的“鹤山草庐”建在金鸡山巅的梅林之上,门首立一座文星塔。左拥康山,右襟晋安水。草庐周边树木苍翠,修竹婆娑,四季迤逦。站在这里透过林间的树隙极目远舒,可以见到高楼耸立,而山脚下田畴相连。
草庐建筑风格灵秀,有苏州园林之风。主体面积500平方米,分祖厅、寿泉精舍、静修书屋、泉石居四区。馆室庭院、轩榭花石布局有致,疏密错落,移步换景,独具匠心。祖厅是魏氏子孙祭祖处,西侧墙上镶嵌着魏杰71岁时的自刻端石画像,泉石居正面镶嵌着魏杰坐像。坐像左侧自题铭文:性比竹松,情同泉石,心有活源,胸无奇策。一壑一丘,自吟自适。问此山人,镇日静坐何如?笑而答曰:因有烟霞傲癖。
(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