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荔逢春
文章字数:1089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通“枝”)为先驱……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仙游县枫亭镇古荔园,三株千年古荔凝结着岁月的痕迹,依然峻拔,氤氲着清澈淡雅的气息,几名村民正在对古荔进行复壮养护,精心绑扎。
古荔园前,枫亭蔡襄文管所捐立的枫亭二十四景之第九景“千年古荔”石碑赫然在目。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妃子园》诗曰:“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乾道间泉州太守王十朋作《诗史堂荔枝歌》云:“君谟亦作闽中谱,陈紫声名重南土”。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称:“尝观蔡公谱,梦想到莆中。”竟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步,可见蔡襄《荔枝谱》影响之深远。
从拱门进去,我们看见了“古荔园”三个大字,由散文家、书法家林懋义所书。他擅长行书,作品在国内和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参展,其出版的散文及书法作品主要有《这里春常在》《林荫书法》。
漫步古荔园,村民们正给一株古荔进行清杂、清腐、修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这三株古荔有千年的历史了,有人说是蔡京所栽,又有人说是蔡襄所植。清乾隆《仙游县志》记载:“赤湖留居道故园,有古荔十八株,来自安南,为诸处荔支之祖,今存五株,虬枝老干。”据此可推测,这三株古荔枝应是五代十国时期留从效的从子北宋赠尚书左仆射留居道从越南引种的。据传枫亭东庄古称荔庄,当时荔枝的种植在枫亭十分普遍,有“十里荔荫”之美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九鲤湖游记》中就用“正枫亭荔支新熟时也”作为记述日期。
前段时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盛龙在“古荔园”写生时,观察到这三株古荔枝由于疏于管理发生衰败的趋势。古荔树龄偏大,据记载迄今已有962年了。由于古荔周遭民房密集造成雨季排水不畅,导致水土流失,表层根系外露;保护地空间狭小,土壤板结,导致根系呼吸、汲取不畅;再加上病虫害造成蛀干性危害。这些“病症”让擅长画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莆仙名果的画家郑盛龙忧心如焚。他向仙游县委反映了古荔现状,当地对古荔的保护极为重视,于是一场科学施救行动就此展开。
仙游县林业局、财政局,拨出4.5万元专项经费,对这棵古荔树进行保护、抢救、复壮。由县林业局工程师牵头,安溪县绿闽林业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参与编制,经过现场调查、实地勘察、现场询问、档案查阅、分析论证,目前已编制好《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古荔枝抢救复壮实施方案》。眼下,抢救复壮工作正在进行。
古荔逢春重新焕发生机。今年,枫亭镇规划以蕉溪、枫慈溪为轴线,打造一批展现蔡襄“政、桥、茶、荔”四大文化传承的精品旅游路线,当地抓住塑造蔡襄文化IP的契机,因地制宜推进古荔公园建设,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荔枝谱故事。 (郑志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