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一家两岸情
文章字数:3519
严复的台湾情结,不仅源于其爱子严叔夏的媳妇来自台湾,或他的军旅生涯的初始实习阶段曾到过台湾各港口,更主要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反侵台、反割台的斗争,对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实现祖国“大一统”,倾注了毕生心血。
1914年,严复就托肝胆之交陈宝琛为媒,为爱子严叔夏物色女家。原来陈宝琛之妹嫁给台湾望族林尔康为妻,陈宝琛四女瑜贞也适于林家。林尔康是在甲午战败割台之后,举家迁到厦门的,夫人则携女儿林慕兰常驻福州陈家。严复托陈宝琛为爱子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家,显然心中有所倾向。1918年,陈宝琛就带了外甥女林慕兰的生辰八字和照片到严家,就此定下亲事。严复对这门亲事极为重视,特地赶回福州老家为二人操办婚礼。从此严、陈、林三家互为姻亲,几代发展,交谊益深。
严复对自己的儿孙寄托着很大期望。1920年,严叔夏的儿子严以侨在福州出生之时,严复大喜过望,自北京一连写了四首《元旦觐祖生》。其中有“神州须健者,勿止大吾门”,“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黄泉”之句,包含对儿孙后代能以“己轻群重”的牺牲精神,为祖国统一强盛而努力奋斗的勉励。
严以侨在福州郎官巷长大,后就读于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并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赴台湾从事中共在台地下工作,“为了给国家带来一个新的远景……为我的信仰做那最难做的一部分”。1953年,严以侨被捕,关在火烧岛8年之久,1974年于台北病故。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严以侨为烈士。严以侨到台湾后,先在台中第一中学任教,是台湾知名作家李敖中学阶段的良师益友。李敖曾记述与严以侨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并评价道:“严家的四代,这个福建的大族,他们有不同的方式去爱国,不同的方式去救国。”
严叔夏长女严倬云也在郎官巷长大,抗战胜利后随母亲到台湾,是台湾妇女界的著名人物,并一直致力于两岸交流与联系。她曾陪伴丈夫、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辜振甫,参加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今天,位于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厅堂上,有一块“吾宗之光”的匾额,即2004年,严倬云带侄子严正(严以侨之子)回福州参加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时谒献。
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在台湾留下的不只是血缘纽带,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理论方面的巨大影响。孙中山与严复1905年在伦敦见面的对话,“君为思想家”的高度评价早已传为历史佳话。提起中国海军史,谁能不首先推崇严复、马尾船政、北洋水师学堂?在台湾,有专家学者专事研究和纪念严复,邀请北京专家合作编辑出版《严复合集》;台湾海军学院推严复为开山祖师;30年来,台湾研究严复的学者多次来大陆参加学术研讨、交流研究成果。正如台湾学者黄克武所说:“严复研究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对于两岸共识的追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严复在祖国统一、保卫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等方面,对台湾也有着直接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贡献。1872年,严复在马尾船政学堂的学业结束,开始登上扬武号军舰实习,巡航沿海,到过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各地港口。这时严复已经看到日本对我国台湾的侵略野心。1874年,日本、美国互相勾结,侵夺琉球,侵略台湾。4月,日本设立台湾事务局,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任事务都督,率3600名陆军,分乘3艘军舰、5艘轮船,以征讨台湾生番为名,在台湾南部琅峤港登陆。5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5月中旬,严复驾建威军舰到上海运淮军赴台。接着,严复随沈葆桢到台湾“测量台东旗来各海口,并调查当时肇事情形”。6月2日,日军三路进攻,焚烧牡丹社等处。6月14日,严复乘长胜轮探测台东沿海港口地形和海面形势,为我军事行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中国海军在海上严阵以待,陆军在陆地布防,台湾人民围困干扰日军。日军出师不利,瘟疫流行,死了500余人,不得不撤兵。
沈葆桢在台湾人民的配合之下,以军事手段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第一次侵台计划,功不可没,永存史册。严复参加了这第一次抗日保台卫国军事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咸以绘图以归”,“沈公据以入奏”。沈公在奏折中充分肯定了台湾地位的重要,提出铺设闽台海底电缆、增设台湾地方行政机构、开山抚番等加强台湾防务、加快台湾建设的建议。清政府批准沈葆桢所请,对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一事,即决定福建巡抚半年驻省、半年驻台。这是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严复对台湾海岛海口勘测的第一手资料,有力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的一贯主权,同时,也为中国台湾省海岸版图的界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法舰退据澎湖,进攻台湾。严复据报,积极请缨率北洋水师南下投入战斗。可惜由于日本军舰的威胁,北洋海军只得奉命折返。不久,陈宝琛请求自建一支海军,冀能在台湾海峡独当一面,保卫东南海防,指名要求严复、萨镇冰任督率教练。陈奏请此举当是与严复商量相许的共同心愿。其实陈宝琛在1881年所上的奏折中,早有“诚念东南大局,乞慎简廉公英敏、果于任事者为福建巡抚,或实授、或权摄,勿拘品秩,勿限年资,如能称职,即领令常年驻台”之议,并建议从“出洋之学生”之中选举“海疆之才”,显然这是指严复等辈的。严复虽然没有能够直接参加此次保卫台湾海峡主权的战斗,陈宝琛的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闽海军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但对台湾巡抚刘铭传率军重创侵台法军,无疑是有力的声援,对1885年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无疑起过一定的作用。
1895年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定。“府君大受刺激,自是专致力于翻译著述”,中国思想界振聋发聩的《天演论》即由此问世。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战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严复更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激情,投入反割台的抗日斗争中去。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救亡决论》、《原强》等一系列政论文章与《天演论》的译著相配合,是“天演”哲学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战斗檄文,“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以此唤醒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的民族意识。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严复呼吁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一定要坚持到底。严复指出:日本侵略者“欲用强暴,力征经营以劫夺天下”,“日用其兵,求以其邻为富,是盗贼之行也”。“倭狠而贪,未厌厥欲”,这是对日本侵略者企图的深刻的分析。对日本政府的侵略要求,“倭之条款……无论割地、屯兵……数万万之军费”都是决不能答应的。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只有坚决抗战到底。“迨不得已战矣,则计无复之,惟有与战相始终,万万不可求和。盖和则终亡,而战可期渐振。苟战亦亡,和岂遂免”。严复勉励人们,“绝望和之一念,同德商力,亟唯军实之求”。他还正确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形势,指出日本“残贼之政虽成必害”、“倒行逆施,自取灭亡”,而中国人民被迫抗战,“民心日盈”,“兵虽乌合,战则可以日精;将虽愚怯,战则日来智勇;器虽苦窳,战则日出坚良”,可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严复还提出“欲求人助,必先自助”的可贵思想,指出“当去求助各国之志”,表明了在保卫祖国领土的问题上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不要指望外人插手,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抗战到底,才能维护国家独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严复以“以人持天,与天争胜,任人为治”的积极进取精神,鼓励国人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先国而后身,先群而后己”,“以身许国”,“舍生以存种”,“上不负国家托付之意,下可见重于敌人,而壮国家之气”,“愿与普天下有心人,共矢斯志也”。这在当时一片悲观绝望的气氛之中,更显出严复爱国精神的高度自觉性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严复在激励中国人民反割台抗日斗争的同时,在他加紧译述的《天演论》中,强调提出合群保种的理论,教育人们增强民族团结,共同抗敌。他指出:“能群者存,不能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能群也”。“人之贵于禽兽”就在于“能群”。严复阐发“能群”理论,旨在表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民族团结、国家再度崛起的有利条件。合群是立国的根本,国家的出路、民族的希望就在这里。严复的这一论述,也无异是痛斥企图分裂民族、分裂祖国者是禽兽不如的历史罪人。
一百多年前,严复就预言:“黄种之权虽失,固当有自主之日。”“中国必不亡!”身处黑暗动乱的时代,严复对中国自立自强、捍卫主权仍有无比坚定的信心。为了保国保种,富国强民,严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号召团结抗战,合群保种,体现了他一贯的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思想。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严复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在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还在发挥着跨世纪的影响。
(作者:陈端坤,系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