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一生来回答
——建筑史中的林徽因
文章字数:3465
▶林徽因大学毕业照。(新华网)

◀林长民与女儿林徽因。(福州市博物馆)

  编者按
  69年前的4月1日,祖籍福州的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在北京去世。
  今年是她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据悉,5月18日宾大将向她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为什么我们要不断从中国建筑史的维度纪念林徽因?以下这篇文章或许能给您提供一些答案。
  她是世人眼里的“女神”,中国有着学术成就的第一代话剧女演员、第一代女建筑师、学者、美术家、诗人、作家、艺术家……而在1955年4月,被安葬于八宝山公墓时,她的墓碑上只刻着莫宗江写的“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2023年10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的官方网站发文称,将为从该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校友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文章标题用“先驱”“应有的尊重”这些具有分量的词汇,说明着这次追授的重大意义。
  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收到的这份迟来的荣誉,不仅是给予林徽因本人,还是对她开创的中国建筑史学的一次致敬。
  志 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胜方协约国,依照法理,中国可以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满心希望落了空。消息传回,时任外交委员会成员暨事务主任的林长民在《晨报》发表时评《外交警报 敬告国民》。“五四”三天之后,在北大附近,林长民又“放野火”——在北平的街头抬棺演讲,使“五四”之火在短暂的平息之后又熊熊燃烧。为避政治、外交风波,林长民因此辞去外交委员一职。
  辞职后,林长民赴欧洲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联盟”外交活动,做出了带16岁女儿林徽因一同赴欧的决定。在一封给女儿的信中,他这样寄托女儿: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恼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可知,他所要培养的女儿不是旧式家庭的贤妻良母的内助,而是有眼光,能改良社会的职业女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此行看为林徽因走上职业女性道路之家庭层面的直接“兰因”。
  彼时,在社会层面,利用科学技术和方法,把传统文化“化合”起来,缔造中国自己的文化的“整理国故”。胡适说:“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的思潮影响中国大江南北,亦有可能是林徽因走上女建筑师之路的一个原因。
  欧洲之行,让林徽因定下了一生所志——建筑。“我跟随了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我的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王贵祥《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回国后,她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交谈中,林徽因说以后要学建筑。梁思成称,“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个人的志业和时代的期许走到了一起。
   求 学
  1924年,已有婚约成说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来到美国宾州大学。因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入了美术学院学习舞台设计,并选修了建筑学。
  1925年,学者、实业家、一度代理过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印行了《营造法式》。梁启超在《营造法式》的扉页上写: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朱桂辛(作者按:即朱启钤)校印甫峻,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梁思成收到,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是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学习建筑的他们同时也发现,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和建筑史研究在国际建筑学也处于一个被忽视和边缘的境况。1896年有一本《建筑史》是西方学者弗莱彻所著,书中以“建筑之树”阐述世界建筑发展演变。“建筑之树”的主干是希腊罗马,分枝繁茂的是受这一主干流派影响的、从十三世纪开始直至现代欧洲各国建筑。主干上早于希腊之前就分枝的“中国、日本建筑”则被画在下端枝桠的东侧(右),图上,与之几乎对称的树干的西侧(左)是“秘鲁建筑”。
  这是建筑系的课本。当时留学日本学习建筑的刘敦桢读到此书,也被深深刺痛: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令人难以接受。
  毕业后,梁、林二人在建筑事务所实习一段时间后,分别考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
  1928年,二人成婚后回国,他们已受东北大学建筑系之聘。初创期建筑系招了一班学生。但一个专业老师
  也没有。这对夫妇就职后,开始研究教学任务。梁林二人参照宾大建筑系课程,精心安排了4个学年的44门课程。
  林徽因教美术课和建筑设计、雕饰史等,还在英语课程中增设了专业英语。梁思成也教建筑设计,继而开了西洋和中国建筑史融为一体的课程。
   “ 营 造 ”
  1929年,朱启钤自费创立“中国营造学会”,后改名“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4月,受朱先生邀请,梁思成和林徽因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任学社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参校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展开侵略中国的步骤。国家多故,为了保存中国古建筑的消息,营造学社抓紧开始“抢救”,走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大规模野外考察之路。
  1932年-1937年,梁、林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的足迹遍及晋冀陕豫鲁辽湘浙苏等15个省份,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一共测绘整理了206组分布各地的古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第一次对它们做了现代科学方法下的测绘记录与研究,其中许多建筑的意义是首次被认识,例如明确了五台山佛光寺为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证。
  1937年,在最后一次考察中,他们从报纸中得知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后,为了不被日本人利用,他们逃出北京,最后辗转流落了大半个中国,到了昆明。1940年形势越来越严峻。昆明轰炸也越来越厉害。且营造学社存在天津银行保险库的资料因水灾尽毁。年底,营造学社的中研院历史语言所迁移到四川李庄——一个远离其他机关,远离任何大城市的全然陌生的地方。
  在沈阳时期开始着手《中国建筑史》时,林徽因就“全身都浸泡在汉朝里了,不管提及任何事物,她都会立刻扯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去,而靠她自己是永远回不来的。”在李庄的病榻上,林徽因完成了全书的资料收集并执笔完成了第六章里的宋、辽、金文献。1944年,身在僻壤的她完成校阅并补充了全稿——没有那样执着的信念与对这片土地承载的文明之爱,完完全全由中国人力量考察、撰写《中国建筑史》的梦将多么杳不可及!
  1945年,在最后一期《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林徽因发表了《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当时的林徽因,流亡李庄,已在生死边缘挣扎多时,但她思考的问题,仍然是与世界同步的。
  对纸上文献和地上建筑的双重寻找,梁思成、林徽因回答了世界建筑史,我们是谁。在世界文明的大合唱里,发出了自己深沉悠远而独特不绝的声响。
  爱 的 赞 颂
  林徽因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这是她在文学诗歌史上留下的美丽的篇章。这首诗刊登于1934年5月1日新创刊的《学文月刊》。
  梁从诫先生说,这首诗是母亲写给他的。笔者对此心有存疑——
  从林徽因的大事记中可见,这一年的1月,梁思成署名的《清朝营造则例》由北平京城印书局出版,第一章的绪论署名林徽音(此时还未改名)。对《营造法式》梁林二人倾注了很多心血。尤其在为它做注读、校读时,没有深厚的对经典文化的掌握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这个工作,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经典建筑学的诠释。不止于以经注经的版本相互校勘,校正补脱的旧学方式,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陈明达等一众学社骨干,踏上了对古代中国建筑考察、研究与探索的实证之旅。
  梁思成林徽因成婚日选择3月21日,是为纪念营造法式的编著者李诫;儿子梁从诫1932年出生,取名也是为了向宋代的这位建筑宗师李诫致敬。
  在这种背景下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以为,这是林先生写给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对中国建筑经典《营造法式》完成释读书稿的喜悦,对建筑史研究多年辛劳的结果发出的赞美。
  林徽因的建筑史研究活动、研究理念和她的诗歌创作活动是一体的,但我们往往割裂视之。也许,建筑与诗文,科学理性与作家多情,正是因了她对人类生命存在的诗意倾听与感悟,而显得格外“秀外慧中”。
  作为建筑师,林徽因留下的建筑作品并不多——持续的战乱和颠沛流离让林徽因几乎没有进行建筑实践的机会。而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
  他们的儿子梁从诫曾写道:“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建筑意”是她对建筑学界的一大贡献。在林徽因眼里,古建筑是“技术与美的结合”“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古建筑在她的描述下,不只是一堆木料砖石的构砌,而是有灵气的生命。林徽因是最早对中国传统建筑作出理论定义的学者。 (陈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