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里的清明习俗
文章字数:1819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古人的风俗习惯,大量描写清明习俗的诗词就足以佐证这一点。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先祖墓前,然后焚烧纸钱进行祭拜。“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这首著名的《寒食野望吟》诗,写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情景。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堪称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此外,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高菊卿《清明》、高翥《清明》、黄庭坚《清明》等诗,都真实而生动地描摹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清明时节,自然界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到郊外“踏青寻春”,是清明节的又一习俗。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便是清明那天,诗人到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而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写的是清明节郊游赏景的欢乐场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没酒可喝,就连柴火也还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然而,这天天一亮,诗人点燃了孤灯,倚在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富有情趣的清明啊!这也体现了诗人王禹偁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正道出了清明时节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刘禹锡的:“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形。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王建的“少男少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洪觉范的“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坐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等诗词,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最好明证。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尤为盛行,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柳条帽圈。宋伯仁《清明插柳》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千家诗》中云:“节候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之盛。古代清明妇女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
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把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古人在清明还有蹴鞠、拔河、斗鸡、斗草、扑蝶等习俗。“宿愉残粉末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描写清明蹴鞠的场面;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楼。”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栩栩如生。“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是唐代花蕊夫人专咏斗鸡乐趣的;唐代白居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融融”描写了斗草游戏的场面;“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清明》中描绘女孩子扑蝶嬉戏的场景。
清明习俗在古诗词中异彩纷呈,诗意无限,时值清明,仔细翻阅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禁让远离故土的我仿佛又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回到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
(聂顺荣)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先祖墓前,然后焚烧纸钱进行祭拜。“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这首著名的《寒食野望吟》诗,写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情景。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堪称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此外,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高菊卿《清明》、高翥《清明》、黄庭坚《清明》等诗,都真实而生动地描摹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清明时节,自然界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到郊外“踏青寻春”,是清明节的又一习俗。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便是清明那天,诗人到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而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写的是清明节郊游赏景的欢乐场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没酒可喝,就连柴火也还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然而,这天天一亮,诗人点燃了孤灯,倚在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富有情趣的清明啊!这也体现了诗人王禹偁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正道出了清明时节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刘禹锡的:“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形。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王建的“少男少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洪觉范的“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坐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等诗词,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最好明证。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尤为盛行,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柳条帽圈。宋伯仁《清明插柳》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千家诗》中云:“节候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之盛。古代清明妇女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
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把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古人在清明还有蹴鞠、拔河、斗鸡、斗草、扑蝶等习俗。“宿愉残粉末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描写清明蹴鞠的场面;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楼。”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栩栩如生。“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是唐代花蕊夫人专咏斗鸡乐趣的;唐代白居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融融”描写了斗草游戏的场面;“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清明》中描绘女孩子扑蝶嬉戏的场景。
清明习俗在古诗词中异彩纷呈,诗意无限,时值清明,仔细翻阅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禁让远离故土的我仿佛又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回到了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