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所有的春天都揉进这一口薄饼中
文章字数:1558
  1926年12月底的一个中午,天气晴好,海边的风依然有点大,几位穿着整洁长衫的先生们匆匆而行,前往镇北关方向的几所小洋楼,他们便是当时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川岛等。这一天,他们要去时任厦大总务长周辨明先生的府上赴宴。
  “三十一日晴。午,周弁民招食薄饼,同坐有欧君、矛尘及各夫人。”鲁迅在其日记里做了相关记录。鲁迅提到一同赴宴的矛尘正是好友川岛,本名章廷谦,当时任国学院出版部干事兼图书馆编辑。
  川岛后来在其书《和鲁迅相处的日子》里对这次春饼宴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厦门的春饼是著名的,曾见于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旅行指南中,但一般餐馆中的吃法与家庭中的是有所不同的。吃之前,鲁迅先生和我都并不晓得。后来主妇来了,春饼也来了,色白,甚薄,和我们在市上所见的所谓春饼皮是一样的,只是大了些,每张饼的直径约有一尺来大。由主妇包好了交给我们吃,其中作料很多,很好。春饼包得很大,我和鲁迅先生都只得用两只手捧着来吃,分左、右、中三次咬,才吃下一截去。一个刚吃完,第二个又从殷勤的主妇手上递过来了,比第一个还大,几乎像一个给婴儿用的小枕头。我和鲁迅先生还是左咬一口,右咬一口,中间再咬一口的勉强把它吃下去了;当第三个比小枕头还要大的春卷送过来时,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只好道谢。”
  春饼,闽台一带称“薄饼”“润饼”,北方有“春卷”“春盘”的叫法,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在厦门,薄饼是一种柔嫩鲜美、皮薄馅细的佳点,是福建名小吃之一。
  “春到人间一卷之”,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三月节,闽南家家户户有吃春饼的习惯,特别是清明节尤为普遍。自明清时期起,厦门开始有了吃春饼的习俗,民谚“清明三月节,吃薄饼结成伙”,说的就是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春饼。
  相传,厦门薄饼的起源和明朝同安人蔡复一(时任云贵湖广军务总督)的夫人有关,蔡夫人看夫君整天废寝忘食,遂发明了用面皮包着菜肴的方法,这样蔡公在不耽误公事时就可以方便用餐,这个“夫人薄饼”的吃法后来逐渐流传开来,也成了凝聚美好爱情的美丽注脚。
  薄饼由皮和馅两部分组成,薄饼皮用面粉做成的,讲求薄和柔韧,市场上有专门制作饼皮出售的摊点。馅料主要以猪肉丁、冬笋、豌豆、豆芽、豆干、虾仁、胡萝卜、海蛎等为主料,搭配海苔、花生酥、油酥扁鱼干、甜酱等佐料。
  烹制薄饼的馅料有独特的技艺,一般要先把荷兰豆、冬笋、高丽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芹菜切成粒待用;猪肉丁、豆干丝、虾仁、海蛎等炒熟后,再放入之前的菜料,倒入肉汤或者虾汤一起焖熟后加入适量调料,这样薄饼馅料就制作好了。记得要确保留有一定的汤汁和热度,吃起来才能出味。
  薄饼皮的制作,很讲究工艺,粉浆要打的均匀无颗粒又不稠不稀刚刚好,提得起放得下,往煎盘里一抹,一张又圆又薄、晶莹如满月的饼皮就出来了,包起馅料来不破不烂的皮方能被视为上品。
  卷薄饼也是一门技术活,可以先在皮上抹点甜辣酱,加入焖熟的菜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肉松、芫荽和花生酥等,咬下去,满满一大口喷香的各种菜肴,脆嫩甘美,让人欲罢不能。
  鲁迅的好友林语堂作为地道的闽南人,自然从小就吃了不少薄饼。最难得的是,他们一家人搬到美国纽约之后,还坚持吃薄饼的习俗,传统的配料、佐料一个都不能少,三女儿林相如还会自己烙薄饼皮。
  林语堂次女林太乙曾在她的书中感叹道,“在厦门的烹饪中,没有什么比薄饼好吃的了……”,据说林语堂比较馋嘴,卷薄饼时经常包裹太多的料,很多时候还没开吃皮就破了,弄得浑身都是菜肴的汁液,这位深谙“生活的艺术”的大师对薄饼的垂涎跃然纸上。
  至今,台北阳明山麓的林语堂故居每到春天仍要举办一次“润饼文化节”,来纪念这位故人和他所喜欢的闽南薄饼。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每年春天到来,应季的蔬菜汹涌上市,闽南的主妇们便开始了她们的春饼准备之旅,为的是能把整个春天都揉进这一口生猛的薄饼中。 (许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