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太极村”里走出的
中泰医药情缘
文章字数:2146

    ▲2017年,泰国曼谷福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泰国国家电视台摄制组到平和县考察。左2为杨锦忠的弟弟杨锦木。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南段余脉之山间河谷的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是一个闽粤边山区多姓聚居的传统聚落。它四面环山,一湾溪水呈S形流入村中,将村庄南北分成“太极两仪”;溪南为“阳鱼”、溪北为“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分别为南阳楼、聚奎楼。从高处看,全村宛如一张阴阳太极图。
  福塘村大致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历代加以完善,是平和原朱氏聚居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十八代子孙朱宜伯当年因避战乱逃至此处。据说村子“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的村落格局,正是自他而起。
  而溪北“阴鱼”——聚奎楼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华侨故事。
  全村梦想的诞生
  福塘村的南阳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朱宜伯首创,其楼高四层,状如蘑菇,装修别致,气势恢宏;楼中一古太极井,水清且甜,又称为“龙井”,实为南太极村点睛之笔。
  在南阳楼建好后,就有人建议溪北的杨氏族人说:“朱氏的‘南眼’已经建好,你们杨氏要考虑‘北眼’的建筑,因为天然鱼目点的水井偏小,与南阳楼对称不起来,达不到传统村寨建设中庸平衡的要求。”然而,要建一座土楼,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杨氏族人虽经几十年的艰苦打拼,因资金不足迟迟未能动工。
  背井离乡苦打拼
  清末光绪年间,杨友政出生在福塘村。他自幼丧母,父亲多病,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幼待哺。年纪轻轻,他就承担了家中的农活,每天除了种田外,还要翻山越岭挑担挣钱,日子过得很艰难。
  为了谋生计,1898年,他随舅舅下南洋,从汕头港乘船,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颠簸到达泰国。彼时,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懂泰语,也没有一技之长,从最底层的苦力做起,每月只能挣3泰铢。初到泰国时,杨友政住在废弃果园的破旧木寮里,每日以咸黑豆为食。他认真钻研,学习制造铁皮家具用品,慢慢积攒了一些钱,就开始自办制造铁皮家具的小作坊。不久,他承接了更新房屋水槽和玻璃窗的业务,赚到了3000泰铢,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1910年,27岁的杨友政在曼谷华人聚居区越迪四角创立“福安堂药行”,开始将中医药文化带到泰国。
  1925年,杨友政夫妇从泰国乘货船回到福塘村。他们此行,就是为了同一众宗亲商议建楼事宜。原来,杨友政幼时就曾听闻代代相传的这个梦想,略有积蓄后,他与妻子商议,回乡建楼!
  “聚奎”的深意
  6年后,一座精美的土楼建成。杨友政为其取名“聚奎楼”。“奎是星宿名,奎星主文章,故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的事,多加奎字。”杨友政希望下一代能好好读书。
  这位因家贫背井离乡赴异国打拼的侨胞,定然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将未来寄予家乡后代,希望他们能享受到他未尝到的甜。
  杨友政夫妇对自己格外勤俭,每月只用10泰铢理发,但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在捐资修桥铺路之余,捐献5000银元鼎力支持兴建“维新乡中心小学”(今天的福塘小学前身)新校舍。1943年冬,一座拥有六间教室、八间教师宿舍、一座礼堂、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厨房的新校舍竣工落成。
  长子杨锦忠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他捐资人民币4万元,帮助兴建福塘小学教学楼,亲笔题写“百年树人”四个大字。1997年,捐资8万元用于修建福塘小学校门和围墙。此后,又捐资10万元用于修建“福安堂”文娱台、凉亭及聚奎楼前水泥道路。2016年,在祖辈故居地辟园。2017年,他组织泰国福安堂药业有限公司及泰国国家电视台摄制组到平和县考察旅游业。秀峰乡福塘太极村古色古香、设计奇巧、匠心独运的古民居,特别是聚奎楼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2021年至2023年,杨氏家族多次主动联系家乡亲人,共同探讨对聚奎楼的传承保护,可惜因疫情影响暂时搁置。
  助力中医药走向海外
  在海外,杨锦忠继承父业,对中医药有较深入研究。他带领弟妹开拓发展福安堂产业,重建福安堂七层主楼,创办福安堂无限公司(后又成立福安堂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收购拥有传统古方药的光明五幅标有限公司和虎星标药业有限公司。他在泰国商界、医药界及侨团中享有很高知名度,并一生为促进中泰友好关系奔走。
  1972年,杨锦忠作为泰国政府代表团主要成员兼翻译访问中国。1978年,他积极促成泰国卫生部组成代表团访问中国;1983年,促成并主持泰国“今日中药展览会”和“亚细安中医中药学术交流会”,组织泰国中医药界人士到中国各地交流。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同仁堂、漳州片仔癀等中成药成功进入泰国及东南亚市场,福安堂获得国内外各大品牌的泰国总代理权,成为泰国第一家经营中成药的商行。
  杨志玲是杨友政的长女、杨锦忠之妹,早年毕业于泰国华侨医院华仁班,在华侨医院门诊部任护士达9年时间。1960年起,协助大哥管理五幅标制药厂、虎星标制药厂,经过艰辛奋斗,这两家传统手工小制药厂发展成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型现代企业。大哥去世后,她毅然肩负起家族的重担,曾陪同泰国卫生部长素拉乐·家育拉攀女士访问北京同仁堂,推动中医药在泰国合法化。她继承大哥遗愿,促成泰国福安堂和北京同仁堂合资创办了“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长,开辟泰国中医药发展的新天地。
  泰国是海外第一个实现中医合法化的国家。目前,泰国已建有10所中医药学院,泰国中医师总会有1800多名执业中医师,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已遍布泰国。
  悠悠桑梓情、绵绵家乡意。聚奎楼静静守护着这个海外家族的深情,守护着这片土地。(黄淑凤 曾媛琼)